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蒋雨融为何惹众怒?成功叙事不可冒犯平凡

    潮新闻 评论员 陈江2025-06-09 08:15全网传播量4.6万
    00:00
    00:00
    01蒋雨融作为哈佛首位中国女毕业生代表演讲引发争议。其“云端喊话”与国内年轻人现实生存状况断层明显,被指悬浮于现实。
    02蒋雨融回应争议时提及的“寒门人设”翻车,被网友扒出其实际背景并不贫寒,加剧了公众对其阶层优势包装成奋斗故事的反感。
    03舆论场中“情”走在“理”的前面,蒋雨融的演讲因宏大空泛而遭到抵触,人们更渴望看到贴近现实、有情感共鸣的故事。
    04哥大华裔毕业生AndrewYang的演讲因聊移民家庭的文化冲突而打动人心,现实中外卖骑手考研成功也映照了普通人突破局限的渴望,这些故事更受欢迎。
    05成功光环不应傲慢到不愿照见脚下的土地,站得越高越要懂得敬畏平凡,对身边人的苦难有所看见,这是大众对成功者的期望。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最近,哈佛毕业典礼上一位中国女孩的演讲火了,却火得有点尴尬。

    蒋雨融作为哈佛400年来首位中国女毕业生代表,穿着带云肩装饰的学位服,用英文讲着“世界是个小村庄”的寓言,讲到“如果一个小男孩死于一场他从未发动也从未理解的战争,我的一部分也和他一起死去”时眼含泪光,几近哽咽。本想传递人类同命运的温暖,结果在互联网被喷成“何不食肉糜”的典型。那个演讲中被她提到的“旋转幽灵模式”洗衣机按钮,倒像是她舆论命运的一种隐喻。

    为啥好好的荣耀时刻变成了群嘲现场?

    首先是“云端喊话”和“地上生存”的断层太扎眼了。她在台上喊着“终结贫困”“女人买不起卫生巾我就不配称富足”,可国内年轻人正为找工作、物价上涨发愁呢。这种“俯瞰苦难”的哽咽,显出悬浮于现实的轻飘。此等疏离,在某些学者眼里,像极了“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套路”,飘在半空下不来。

    更要命的是“寒门人设”翻车。她回应争议时说自己初中读“条件不好的学校”“跟着母亲颠沛流离”,结果被网友扒出所谓“菜小”是当地的重点中学。她强调靠奖学金和打工完成留学,但英国高中动辄百万的费用让“普通家庭”之说摇摇欲坠。当“寒门难出贵子”成了现实痛点,这种把阶层优势包装成“白手起家”的奋斗,简直是在往年轻人的焦虑上撒盐。

    这事情本质上是一场“情感拔河”。当事实模糊不清,情绪就成了放大镜。她用令狐冲自比、引用“虽千万人吾往矣”来辩白,反而暴露了成功者叙事的盲区——真正该问的不是“为何质疑我”,而是“为何我被质疑”。就像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在《弱传播》里说的那样:道理往往以沉默的方式起作用,真正拿来交流的是情感和人味。真相就是,舆论场永远是“情”走在“理”的前面。

    更深层的抵触,来自人们对“宏大空泛”叙事的疲倦。维特根斯坦的话被反复刷屏:“如果你只是似是而非地谈论深奥问题,却不能改善你对日常问题的思考,那它有何用?”社交媒体高赞“远离宏大叙事”,说白了就是:比起“人类命运”,先解决孩子入学难;比起“世界和平”,先管好社区菜价更实在。

    啥样的成功故事能打动人?看看晚了几天的哥大华裔毕业生Andrew Yang的演讲就明白了:他聊移民家庭的文化冲突,不回避困惑挣扎,非常戳人心。现实中外卖骑手考研成功刷屏,就因为它映照了普通人对突破自身局限的渴望。真正的励志无需否认起点的差异,而是要坦率承认:“我获得过帮助,而我想把这份帮助传递下去”。

    蒋雨融演讲结尾说:“我们被比信仰更深的东西绑在一起,那就是共同的人性。”这话没错,但顺序得调一调:先看见身边人的苦,再谈守护全人类;先承认自己的幸运,再定义什么是困苦。实际上,成功光环从来不会刺伤普通人,除非它傲慢到不愿照见脚下的土地。大众的诉求其实也很简单:站得越高,越要懂得低头看看人间烟火,对平凡多一分敬畏。茨威格说得好:所有命运的馈赠,都暗中标好了价格。这话值得反复回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评丨互联网给不了韦东奕想要的
    潮评丨医疗场景中的隐私保护,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服务
    潮评丨政府人员嬉笑回怼媒体,“不用理”的背后是不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