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40年前,抛在院子里的录取通知书

潮新闻 曹玉想2025-06-06 07:17全网传播量10万
00:00
00:00
011985年7月,我参加了高考,9月收到河北财经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封信历经波折差点被误丢,最终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02当时农村学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我因患先天性高血压影响学习,但仍刻苦努力最终如愿被录取。
03填报志愿时,我和许多农村学生一样茫然,为稳妥起见选择“高分低报”,最终被调剂到“基本建设财务与信用”专业。
04河北财经学校虽为中专,但录取分数线高,热门专业竞争激烈,这封录取通知书对我至关重要,影响了我后来的职业生涯。
05如今高考信息透明,考生可及时查询分数,录取通知书也能准确送达,避免了类似我当年的波折。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1985年9月的一天中午,我回到家里时,突然发现院子里躺着一个牛皮纸信封。脑海中第一反应是,这可能是某学校寄给我的录取通知书。

我半信半疑,急忙从地上捡起来一看,果然是一封被拆开的信,信封正面印着鲜红的“河北财经学校”六个大字。我小心翼翼地取出信纸快速浏览,正是我们全家人朝思暮想的《河北财经学校录取通知书》。

1985年7月7~9日,我参加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按着判卷、估计分数、填报志愿、录取等时间安排,我也不动声色地同步谋划可能出现的人生重大转折,急切地盼望着早日收到属于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当时见到地上躺着的信封时,真是又惊又喜又怕。惊的是,在此前从未有人给我家人寄过信,这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信令我大吃一惊;喜的是“河北财经学校”六个大字映入眼帘时,我确认这正是我第一志愿报考的学校,见到里面的《录取通知书》,真是喜不自禁。自己多年刻苦学习终于得到了认可和回报,期待未来的前途将更加美好;怕的是这封看似普通实则至关重要的信如果被人丢弃了,或者在我家院子里被秋风扫落叶般吹到一个偏僻的角落里未被及时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那时考生如果收不到《录取通知书》,就意味着没有被高校录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通讯极不发达,查高考得分更是难上加难。当年之所以有张冠李戴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消息闭塞,信息不畅,容易被人暗中操作造成的。

后来我经过多方了解得知,这封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信,是隔壁邻居家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从他家隔墙抛到我家院子里的。他也说不清谁给他的,更不知道谁撕开的这封信,至今回想起来仍感觉蹊跷和后怕。我国早就明确规定了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行为,而有的人法律意识淡薄,无知无畏,随意拆看他人信件,由此可能给当事人造成无法挽救的终生遗憾。

知识改变命运。那时农村人要想改变贫穷面貌,主要是通过艰苦努力,刻苦学习,考上大学跳龙门。我因患有先天性高血压而浑然不知,高考体检时才发现已患病多年。高度紧张的高中学习阶段,晚上经常睡不好觉,失眠多梦,早晨头脑昏昏沉沉无精打采,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效果。我对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言深有体会:“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肯定会有回报。为了取得好成绩,我平时比别人更加刻苦和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被高校录取如愿以偿了,实属来之不易。

当时在不公布高校录取分数线和考生得分的情况下,考生须先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与正确答案对比,估算所得分数后直接填报志愿。农村的学生大多不知道哪所学校优劣,也不了解所报专业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基本上是老师指导学生填报志愿。不少学生本着只要能够被高校录取就心满意足的初衷,心甘情愿地填报了农业、林业、地质、石油和卫生等当时所谓的冷门学校和专业。我填报志愿时也非常茫然,不知所措。为了稳妥起见,宁愿“高分低报”以免被淘汰。当时父亲在税务系统工作,经过层层筛选,发现“河北财经学校”有税务专业,就毅然决然地在志愿书“第一志愿”栏填报了这所学校的“税务”专业(后被调剂到“基本建设财务与信用”专业)。虽然这是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但因为属于财经类热门学校,录取分数线比一般高等专科学校录取分数线还高,甚至有人的分数超过了大学本科录取分数线。如果这封装有录取通知书的信丟失了,亳无疑问,我的人生肯定会被改写,更不可能在建设银行工作了。

如今是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所有的考生均能在第一时间查询到自己的高考得分;高考录取通知书,均能够“送货上门”,直接送达考生手中,准确无误。像我这般录取通知书“从天而降”的故事,将一去不复返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2)
曹玉想 · 2025-06-06 12:17 · 河北石家庄回复
今非昔比了!命运多舛的录取通知书将永远成为“故事”,一去不复返了。
潮客_2ed2uo · 2025-06-08 02:03 · 浙江杭州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