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命之源。水的波澜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史和奋斗史。滚滚钱江潮,潮闻天下。它不仅仅是一片自然景观,更是一段历史记忆,一种文化传承。
水之韵。拍摄于水博园湿地荷池。
杭州六和塔,自古被认为是镇河妖的典范杰作。北宋开宝三年(970),钱塘江巨浪滔天,水患频发,两岸百姓深受其害。吴越王钱弘俶(929—988)为安抚民心,听从延寿、赞宁两禅师建议,召集能工巧匠,在月轮山上建造了六和塔。传说第一任国王钱镠亲率弓箭手射潮,留下“钱王射潮”的千年佳话。
六和塔往钱塘江下游走20几公里,就能看见南岸巍然矗立着一座水晶宝塔,当你走近它的时候,就会好奇地发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水利博物馆竟如此赫然地走进了视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中国水利博物馆,塔馆合一建筑。因全玻璃外立面造型在阳光映照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泽而被称作“水晶宝塔”。
原来,这是一座塔馆合一的建筑。大概因为偏远的地理位置,游客稀少,四周静静的。我穿过正在袅袅升腾的雨幕喷泉广场,进入呈圆型的中央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冠以“水”字头的水开鸿蒙、水主沉浮、水利万物、水润天下、水佑邦国、水顺自然6幅大型铜浮雕壁画,让你仿佛在顷刻间沉浸在一片以水为主题的世界里。
灵渎安澜匾。康熙御笔。
康熙像。
馆内的光线打得恰到好处,能让你把每一幅(件)展品都看得清清楚楚。三大展区各自独立且相互呼应,细叙着水与文明起源、水与自然环境、水与社会发展关系,将水利史以及丰富的水利遗产专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辉煌治水历程,可谓波澜壮阔、可歌可泣。
让我驻足细看的是电梯直达11楼宝塔顶层的“龙施雨沛”展区,那枚锻铜贴金的巨型古典印章,气势恢宏,寓意深长,融合了传统方形印章与圆形塔体空间,凸显“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传统哲学的核心意蕴。
盘龙吐水。
巨型印章的印钮部位。
盘龙吐水的印钮造型,给人一种“白云欲羽水生烟,玉龙展翅琼霄殿”之意境,衍生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风调雨顺”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格言;印章基座四周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兽拱卫的琉璃浮雕和错落有致的龙形铜纹上下呼应;而印章的中心部位,规整镌刻着《史记·河渠书》全文。
巨型印章上镌刻的《河渠书》部分。
巨型印章。
《河渠书》为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创作,列于全十册《史记》第4册8书。在时间上,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时代黄河瓠子堵口共两千多年间我国重要的江河水利建设史实。在空间上,正如太史公记载的“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广大领域内的河流湖泊分布状况。
拱卫巨型印章的神兽玄武。
公元前132年,自战国时代即屡屡为患的黄河在瓠子(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方)决堤。23年后的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发卒数万塞瓠子河缺堤,令群臣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终填黄河缺口。这是自秦朝统一后,皇帝首次现身在黄河治理现场。其中,恰恰有时年37岁任郎中一职的司马迁。这一特殊经历,直接促使其在《史记》中开辟《河渠书》专篇。
司马迁在《河渠书》中首创“水利”一词:“自是(指瓠子堵口,作者加注)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明确赋予“水利”一词以防洪、引水、漕运等专有属性。“水利”一词由此而出,意味中国水利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国水博馆展示的慈禧像。
有关引水开挖井渠之事,文中亦有详尽记载:“其后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绝商颜,东至山岭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有水利专家认为:“井渠”技术由此传至西域,新疆的“坎儿井”吸纳了这一技术。
《河渠书》为之后历代史书中的水利卷志编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是中国水利史志的奠基之作。因此,现代中国水利事业及其学科始终把《史记·河渠书》作为“水利”一词的源头。
“甚哉,水之为利害也!”2000多年前,司马迁以超前的经济意识和预见性,从社会发展的视角阐述了水既可为利又可为害的两面性认知,实为难能可贵。
黄河宁,天下平。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祈愿着大河安澜,国泰民丰。“龙施雨沛”展区正是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站在水晶塔巅,俯瞰四周,鸥鹭低飞,蒹葭摇影,夏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此刻,让人不禁好奇中国水利博物馆这座宏伟建筑,为何选择钱塘江畔而非黄河长江边?
塔顶的观景阳台,由全玻璃材质打造,提供了一个360度无死角观赏钱塘江美景的绝佳视角。
俯瞰水博园景观。
水博园区。
水博园区。
杭州,因水而兴,与潮共生。一场史前洪水送走了良渚文明,却迎来了治理水患的贤圣大禹。传说大禹治水在此舍舟登岸。杭为方舟,故名禹航,乃杭州初名(杭州市余杭区至今仍有禹航路、大禹小学等)。
大禹治水介绍。
有人写过这样一首《杭州映像诗》:“一枕钱塘江,怀拥西湖月,牵着运河走,挽着西溪眠。”水,以其灵动,赋予杭州与生俱来的品质与韵味。
三吴都会、东南形胜的杭州,聚合起了江南水乡“沿河成市、因水而街”的袅袅烟火气,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也因为江河湖溪海成为连接世界的繁华都市,于清秀婉约中更见大气开放和包容,是一座面向全球极具未来感的“天堂之城”。从风景秀丽的“西湖时代”跨入怒潮澎湃的“钱塘江时代”,杭州已然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张“金名片”。
站在“水晶宝塔”之巅俯瞰日夜流淌的钱塘江水。
换一个视角看“水晶宝塔”。
水博园。
一江碧水穿城过,无限风华两岸生。今天,无论六和塔,还是塔馆合一的国字号水博馆,它们不再只是一座座镇潮的宝塔,而是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既诉说千年沧桑,也传递文明火种,将成为一代又一代杭州人的精神坐标。
塔馆合一的中国水博馆。
(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2025年6月6日草于西溪云心阁
“转载请注明出处”
葳蕤陈风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