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多半袋面”的“多半”是商标?别让文字游戏透支消费者信任

潮新闻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2025-06-05 06:36全网传播量18.6万
00:00
00:00
01近日,“白象多半桶方便面”冲上热搜,争议焦点在于“多半”是商标而描述。消费者因感到不满,认为实际增量与“多半”字面预期不符。
02白象并非孤例,今麦1袋半”、千禾酱油“千禾0”等商标均因误导消费者被质疑此类行为违反《商标法》诚实信用原则,即便注册成功也可能被申请无效。
03白象此次争议与其“国货之光”形象形成反差,部分消费者感到失望。网友直言品牌拿消费者当好感。
04更深层矛盾在于快消行业营销伦理困境。企业寄望于商标文字游戏制造本质为投机取巧。数据显示,“多半”系列价格涨幅与面饼增量匹配,但消费者不满源于“被套路”。
05遏制商标套路需多方合力。监管部门应严格商标审核,对易误导词汇从严审查。企业需重拾诚信底色,通过合规真实产品升级赢得市场。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白象多半袋面产品。图据网络。

近日,话题#白象多半桶方便面的多半是商标#,冲上热搜第一。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多位网友反映,白象多半袋面、多半桶面系列产品包装上显示“多半”为注册商标。相关画面显示,产品包装“多半袋面”“多半桶面”旁边写着“大分量,倍满足”的标语,在生产信息下方还有一句“‘多半’是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白象食品官方客服人员表示,“多半”确实是商标,产品具体克重以包装上显示的为准。

“买的时候以为是‘多半袋’面,买回来后才发现是‘多半’袋面。”“多半袋面”的争议核心,在于商标命名与消费者认知的错位。从包装设计看,“多半袋面”“大分量,倍满足”的标语与商标标识紧密结合,极易让消费者将“多半”理解为分量描述。数据显示,白象“多半袋面”产品净含量仅比普通款多1/5到1/4,与“多半”的字面预期并不相符,所谓“大分量”不过是相对品牌自身小规格产品的“自说自话”。

其实,这种套路并非孤例。今麦郎“1袋半”商标因“易使公众对商品分量产生误认”被裁定无效;“壹号土猪”将“土”字嵌入商标,诱导消费者联想“土猪肉”却无国家标准支撑;千禾酱油以“千禾0”为商标,却被检出微量镉元素 ……商家深谙消费心理,将“土”“零”“多半”等极具暗示性的词汇注册为商标,再通过包装设计强化误导,形成“商标合法——宣传模糊——责任规避”的闭环。正如法律专家所言,此类行为违反《商标法》诚实信用原则,即便商标注册成功,也可能因“带有欺骗性”被申请无效。

值得一提的是,白象此次争议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响,也与其“国货之光”的形象密不可分。此前,品牌因拒绝日资收购、雇佣残障员工等举动积累了大量好感,但“多半”商标事件却让部分消费者感到“被背刺”。有网友直言:“拿消费者当情怀韭菜,再浓的好感也会被消耗。”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快消行业的营销伦理困境。当企业不再依靠产品创新、性价比赢得市场,而是寄望于商标文字游戏制造卖点,本质上是一种投机取巧。数据显示,白象“多半”系列价格涨幅与面饼增量基本匹配,但消费者的不满并非源于“量不够”,而是感觉“被套路”。当“标签经济”取代“品质竞争”,市场将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面对汹汹舆情,尽管白象已致歉并承诺调整包装,但这一事件揭开了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当“千禾0”“壹号土”等商标频繁出现,商家利用商标与商品特性“打擦边球”的现象,正在一步步透支消费者的信任。

商标套路是以“合法”之名行误导之实,遏制这样的“文字游戏”,需要多方合力破局。一方面,监管部门应拧紧商标审核“阀门”。根据《商标法》,直接表示商品数量、质量等特性的词汇不得作为商标注册,对“多半”“零添加”等易误导词汇应从严审查。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禁止“零添加” 等表述,已经彰显治理决心。

另一方面,企业需重拾诚信底色。白象在致歉中称“商标初心是区分份量”,但市场需要的不是“文字魔术”,而是透明的信息披露与真实的产品升级。以方便面为例,若企业真想突出“大分量”,完全可以通过明确标注增量比例、对比普通款参数等方式合规宣传,而非依赖商标擦边。

靠套路或许能赢得一时流量,却赢不了长久人心。当 “多半袋面”的商标争议尘埃落定,留给行业的思考是: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企业究竟该用什么丈量“分量”?是商标里的文字游戏,还是产品中实实在在的诚意?答案不言而喻。唯有守住诚信底线,才能在消费者心中真正“分量十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