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闻有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思想有碰撞,弄潮观点把握时代脉搏。
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秀梅。
青山访客中心。潮新闻记者 印梦怡 摄
十年前,把生活搬进乡村,对许多城市青年而言,是一次理想主义的实践。一栋白墙灰瓦的老屋、一家手冲咖啡馆,足以勾勒出逃离都市喧嚣后的“桃花源”。如果,青年变成了中年,生儿育女之后呢?
于是,现实开始敲门:乡村,准备好接住“新村民二代”了吗?
详情点击>>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秀梅:
从“空间活化”到“代际可持续”:网红乡村的进阶命题
青山村的十年蜕变,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勾勒出中国乡村与下乡人才之间“景观引人、落户生根、产业发展”独特耦合路径的美好画卷。当昔日追寻诗与远方的“新村民”们,身旁多了蹒跚学步的“二代”,这幅画卷便增添了几分沉甸甸的现实色彩——从“下乡”到“生根”不仅仅是个人理想主义的试验田,更迎来如何承载家庭新成员融入更大社会系统的深刻命题。
第一代新村民的到来,以工作室、民宿等“轻资产”模式激活了沉寂的乡村空间,他们的个体需求更多聚焦于空间的再造与文化的认同。但“村二代”们则不同,随着他们的降生,教育、医疗、成长……这些关于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建设的系统性命题就无可回避地凸显出来。镇卫生院难以承接分娩需求,乡村学校难以匹配多元教育期望——新村民对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期盼与乡村现实基础的落差,本质上正是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在微观生活层面的映照。
破题之道:从“引凤筑巢”到“固巢留凤”
青山村的实践,为破解这道难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思路。其核心在于将人才服务的维度,从个体延展至家庭。余杭区出台的《未来乡村人才评定管理办法》,不只为下乡人才提供房租补贴(最高达50万元/年)、社保返还等经济支持,更着眼于解决子女入学等“扎根后顾之忧”。教育资源和体系的“在地化再造”同样也是一种创新,通过邀请村里的艺术家、手工艺人担任“跨界导师”,为孩子们开设竹编、草木染等特色课程。这不仅是课程创新,更是构建“乡土教育共同体”的有益探索:将外来人才的专业技能转化为本土教育资源,通过“跨界导师”机制弥合城乡教育理念差异,为“村二代”群体植入乡土认同的基因,避免他们成为游离于城乡夹缝中的“悬浮者”。
更深远的叩问:乡村活力的新标尺与城乡共生的未来
青山村的实践,其价值远超一个村庄的样本意义。它如同一面镜子,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乡村振兴的内涵与路径:
衡量活力的新标尺:乡村是否真正焕发生机,不仅需要看纷至沓来的游客或不断增长的GDP数字,也需要如青山村实践中涌现的“代际留存率”这样的更多元、更深层指标的探索。让一代人留下或许是情怀使然,抑或是风光与文化的吸引力,但如何让他们的下一代也心甘情愿地扎根乡村,形成代际传承,可能才是乡村振兴成效的终极试金石。
城乡关系的重塑之路:城市精英反向流入乡村,既是倒逼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均等化供给提档扩面升级,也是为城乡“双向奔赴”创造新契机。在这方面,乡村需要奋力补齐短板,而城市更需要打破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流通壁垒,探索城乡学校结对托管、优质教育医疗工作者轮岗流通等更开放、更灵活的资源共享机制。
土地制度的弹性探索:在坚守宅基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通过探索更多元的弹性制度机制,真正激发下乡人才们对于乡村公共建设的长期投入热情,让“新村民”真正融入乡村,成为“乡村共同体”共建、共享的一员。
从“乌托邦”到“生活场”的进化
青山村“新村民二代”的命题,本质上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一场引人深思的社会实验。它既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创新样态,也是检验新时代下能否超越乡村的“美学化”想象,在诗意的栖居之外,构建起一个兼具安家兴业与生命传承的“生活场”。
当乡村实现了代际可持续,孩子们在苍劲的古樟树下诵读诗书,在朴素的染坊里挥洒创意,他们不仅成为了这片土地的居民,更接过了乡土文明传承的火炬。也许,乡村振兴不在于打造多少网红打卡热点,而是新一代的孩子们能发自内心地宣告:“我的家乡值得留下,也值得回来。” 青山村的十年,是“筑梦空间”的十年。这片乡土的下一个十年,下下个十年,则是一代又一代人愿意扎根、乐于归来的“生活家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