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西骆家庄的端午节,场面总是火爆。
5月31日,端午节当天,这里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骆家庄龙船节。今年的龙船节以“聚在骆家庄 赢在第一站”为主题,通过龙船胜会、龙船酒宴两大板块,展现传统民俗的活力和现代社区的温情。
这个由村社自发组织、自费自办的民俗活动,不仅是本地居民的盛会,也一直是“新居民”的节日。
潮新闻记者杨云寒 摄
今天下午,潮新闻记者来到龙舟文化节,聚焦这些“新居民”的杭州印象。
中午12点多,城西的紫金港河畔,距离龙舟胜会的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河岸两边已是鼓声雷动,人头攒动。
52艘参赛龙船沿着碧波荡漾的水道,在骆家庄旁的谢家桥下集结,等待龙舟赛事的启幕。
同样翘首以盼的,还有安徽人熊先生和女朋友。他们一个小时前就从滨江来到这里,在岸边找了个有利的观赛位置。
这对小情侣来杭四年,今年是他们第一次留在杭州过端午,这次留杭的原因正是龙船节,“为了来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当放假前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骆家庄龙船节的预告,熊先生便果断改变了行程,“氛围比想象中还要爆……”
慕名而来的还有河南的小张。前脚刚下高铁,后脚就被朋友拉到了骆家庄,“现场感太足了,来了感觉真的很值,朋友没推荐错。”他站在人群中,神情很激动。
江西鹰潭的孙女士则是“老观众”了。她租住在骆家庄多年,自称是“杭州本地人”,几乎每年龙船节都会来观赛。“龙舟赛,其实老家也有,氛围也大差不差,为什么还要看?就因为这是我们大家的节日,在这里看龙舟赛就好像回了家。”
潮新闻记者 杨云寒 摄
下午1点,比赛正式开始。52条龙船伴随着锣鼓声和欢呼声,在碧波中破浪前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龙舟赛特别设置了“竞赛组”赛道,邀请西溪科创园、健康产业街等7条商会龙船参与竞赛。
潮新闻记者 杨云寒 摄
这些队伍中,有很多通过骆家庄“青荷驿站”免费住宿扎根的“新居民”。
00后的王浙涛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大学毕业后来了杭州,当时其实蛮忐忑的,不知道能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当时他最大的困惑,就是暂时找不到住的地方,“一开始工作还没找好,不敢租房子。”
他在社交媒体的推荐下,来到骆家庄“青荷驿站”。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小王现场申请办理了7天免费入住。“他们不仅替我解决了后顾之忧,还给我找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用了3天时间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这是他第一次在杭州找到了归属感。
正是这份归属感,让他在半个月前果断报名参加龙舟赛,担任队里的“四桨”。“我们队一共20多人,都是我们的同事,好多都是跟我一样的外地人,我们在一起训练了一个周末,感觉大家关系更融洽了。”
他说,龙舟是一项团队运动,讲究同舟共济,需要大家都要归属感,“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年前的杭州给到我的一样。”
3点光景,一场暴雨突如其来,但没有浇灭参赛者和观众的热情。锣鼓声、欢呼声和整齐的呐喊声更加热烈。
潮新闻记者 杨云寒 摄
龙舟赛进行的同时,与紫金港河一街之隔的骆家庄西苑一区的主干道上,已经摆满了450张餐桌,可坐下超过4500名新老杭州人。有村民正在为傍晚的龙船酒宴做准备。五香炸肉、红烧甲鱼、清蒸大黄鱼、小龙虾……一道道菜肴正在烧制中。
有本地村民说,龙船酒宴在当地,可是比春节更看着的团圆饭,还一直延续“本地人带外地客,老住户教新邻居”的传统。
据西湖区文新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骆家庄的端午民俗,是城市化进程中“文化突围”的缩影。1999年撤村建居后,这片曾经的西溪水乡蜕变为城市社区,但划龙船、吃龙船酒的传统始终未断。如今,社区本村村民2779人,新骆家庄人有18000余人,其中青年占比近七成,龙船文化已成为连接新旧居民的重要纽带。
在杭州从事餐饮行业的衢州人缪敦芬,已连续多年带着员工入席“新杭州人专桌”。
缪敦芬来杭州20多年,8年前在骆家庄开了一家网红衢州餐厅,对于骆家庄也很有感情,“在杭州这些年也收到过很多关照,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留在这里的原因。”
他说,这些年社区也帮忙解决过很多困难,“附近车位比较紧张,很多客人赶来没地方停车,社区知道后主动帮忙协调,允许来吃饭的车辆临时停在社区里,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同时,他也很感谢社区居民的支持,“他们对于我们餐厅的夜间经营很理解,也非常包容我们,所以我们也一直想为这里的居民多做一点事。”
今年的龙舟酒宴上,缪敦芬和他的员工也为宾客们准备了老家衢州的小肉包。
下午5点半,暴雨突如其来,但没有影响新老居民们赴宴的兴致。记者离开时,正是雨下最大的时候,很多居民一边撑着伞,一边围坐桌前享受菜肴,台上有本地居民表演着接地气的节目,不时传来欢笑声。
有新居民对记者说,这就是家的味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