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苏东坡的字为何像“石压蛤蟆”?这位90后书法博士的直播课有点意思

    潮新闻 记者 阮西内 滕一韬2025-05-29 23:00全网传播量10.5万
    00:00
    00:00
    015月29日,“浙潮学堂”第二课书法鉴赏课开播,受到广泛关注,由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博士郑力胜主讲。
    02书法课上,郑力胜分析了杭州地铁站名中的苏东坡字体,并分享了对苏东坡书法的理解和欣赏过程,强调书法欣赏需长期美育普及。
    03郑力胜指出,书法普及面临困境,审美参差,技法需锤炼,审美需多看经典。
    04书法已退出日常书写,但郑力胜认为书法公益云课堂等尝试能唤醒书法感知,连接文化根脉。
    05“浙潮学堂”后续还将推出美妆、中医药养生等课程,可通过潮新闻客户端持续关注。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由潮新闻与浙江省文化馆共同打造的‘浙潮学堂’线上直播课。”5月29日下午2点,伴随着主持人的开场,首期浙潮学堂第二课在云端拉开帷幕。

    让艺术教育从“限量款”变成“普惠款”,“浙潮学堂”自今年5月推出以来受到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而继第一堂户外声乐课后,此前征集阶段呼声极高的书法鉴赏课特别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郑力胜担任主讲,带领网友开启一场独特的“杭城书法寻踪”之旅。

    “浙潮学堂”书法课直播间实时动态。

    “很高兴来到浙江日报集团做这个云讲堂,这里我很熟悉,以前实习过,也来上过书法公开课,这次算是故地重游。”郑力胜博士的开场白带着亲切的笑意。

    而在位于浙报众创空间的直播间里,依托数字化的技术将背景成片的绿布瞬间切换到了山水墨画中的雅致风景中,并配合郑老师讲解的时候同步切出示例图,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学习。一堂一个多小时的直播课,网友们跟随镜头,共同参悟杭城的千年墨香。

    记者 阮西内 摄

    本堂课,这位全浙书法篆刻大展“沙孟海奖”史上最年轻得主的书法家,将目光投向了杭州人司空见惯却可能未曾深究的风景——地铁站。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我们杭州地铁的站名?”郑力胜抛出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它不是简单的电脑字体。我观察过,很多站名,是由采用苏东坡字体书写的。”

    郑力胜指着“火车东站”四字分析道:“看,典型的苏东坡风格,但并非直接集用苏东坡的字。因为像‘东’、‘车’都是简体字,苏东坡时代没有。这是专门研究苏东坡书体的书法家,经过处理、改良后呈现的。”

    为何选择苏东坡?郑博士点出了这座城市的文脉关联:“苏东坡两次在杭州为官,留下了苏堤这样的文化地标。他与杭州的渊源,深植于城市记忆。用他的字体,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一种呼应。”

    面对屏幕上苏东坡《寒食帖》等经典作品,郑力胜也坦言与大众审美存在距离感。“苏东坡的书法,需要具有相当的审美高度。我7岁开始学书法,一直到考上中国美院,这十几年间,也是一个慢慢解读和欣赏的过程。”

    随后,郑力胜引用书法史上著名的文人轶事来解释苏字特征,“苏东坡的学生黄庭坚曾调侃老师的字像‘石压蛤蟆’,扁扁的,像蛤蟆被石头压扁了。”

    记者 阮西内 摄

    他边讲解边提笔示范,写下“集”字作对比:“你看,常规端正的字四平八稳。但苏东坡的字,他写字时左边舒展,右边却局促,形成‘左秀右枯’的特点。这就造成了‘石压蛤蟆’的扁拙感。”

    郑力胜强调这并非贬义。在他看来,这正是苏东坡执笔书写状态决定的,印证了他“执笔无定法”的理念,“但这对天才适用,对初学者,规范执笔仍是基石。”

    他还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银行招牌字体进行举例。“招商银行”四字,它的灵感来源于南朝名碑《爨宝子碑》,字体介于隶楷之间,风格古拙质朴。相比之下,“交通银行”四字则出自近代名家郑孝胥之手,郑博士指出其题写时特意收敛了个人奔放风格,以适应银行所需的庄重感。

    书法课直播间实时动态。

    从地铁站名引申开,郑力胜也谈到了当下书法普及的困境与审美的参差。“很多人觉得书法没门槛,拿起毛笔就能写,江湖体因此大行其道。”不过,技法需要一招一式锤炼,而审美则需要多看经典大作,“方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好的书法。”

    “古人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书’,书写是日常必需。苏东坡给朋友捎个信问‘借两块钱’,都得提笔研墨。今天流传的许多书法名作,本身就是往来信札(尺牍)。” 然而,郑力胜表示,在毛笔退出日常书写舞台后,书法也不免出现了断崖式下降,“也希望更多人能重拾这份艺术。”

    郑力胜写下浙潮学堂送给潮新闻。记者 阮西内 摄

    郑力胜说,书法的欣赏需要长期的美育普及,“像杭州地铁站名这样融入城市肌理的书法细节,还有书法公益云课堂,都是唤醒书法感知、连接文化根脉的有益尝试。”

    接下来,“浙潮学堂”首期课程还将陆续推出美妆、中医药养生、杭州话、形体等丰富内容,可通过潮新闻客户端持续关注课程动态,每一次开课前,潮新闻将提前发布预告和课程报名通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专题】潮新闻联合浙江省文化馆开启“浙潮学堂”
    相关新闻
    浙潮学堂首堂课开课,在夏日晚风中唱响“五月天”
    01:42
    杭州“老市长”的字好在哪里?“浙潮学堂”线上书法课周四开讲,人人可听
    【专题】潮新闻联合浙江省文化馆开启“浙潮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