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景漂”“横漂”,都在用心讲好自己的故事

潮新闻 评论员 高路2025-05-29 08:02全网传播量10.1万
00:00
00:00
01“景漂”现象兴起,景德镇吸引数万年轻人就业创业,形成聚集效应,展现出文创产业与传统工艺结合的生命力。
02横店作为影视制作基地,吸引了大量“横漂”追梦人,构建了独特的文旅生态,成为城市定位的成功案例。
03过去10年,景德镇吸引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00多名艺术家交流,作品在国内外多次展览,证明了文化故事的吸引力。
04景德镇和横店通过深耕文化和特色,讲好自己的故事,实现了城市营销的成功,反衬出部分城市在文旅宣传中的急功近利现象。
05“景漂”“横漂”成为新的流动群体,表明城市竞争需着眼长远,人心所向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学生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一处窑炉旁一起创作、讨论。 图源:新华社

在“北漂”“沪漂”之外,一个新的形容大规模流动群体的名词在互联网流行——“景漂”。据报道,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扎堆到江西景德镇就业、创业。与北京、上海两大一线城市不同,景德镇仅仅是一座地级市。如今,不足90万的城区人口中,有6万是“景漂”。

景德镇是个传统旅游城市,适合休闲生活,但这么多人“漂”在景德镇,却是因为在这里有活干有事做,有新的想法不断产生,有新潮流在涌动,才会对年轻人产生吸引力。年轻人成批地扑过来,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在景德镇的陶瓷购物体验。“半个小红书‘漂’在景德镇”“文艺青年不去景德镇都不好意思”。而如果再走得深一些,城市周边市场、工坊里的摊主和手作人也多是年轻人。天南地北的人借助网络在这里找到了共同语言。

“漂”中有定,从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工作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创产业的演进脉络,深厚的文化积淀、发达的制瓷产业与新的潮流、新的技术工艺相结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滋养了新的文化、新的产业,形成了聚集效应。

一省之隔的浙江横店,也活跃着一个群体——“横漂”。一批批的年轻人、中年人,甚至退了休的老年人怀揣梦想,“漂”在横店,数量比“景漂”有过之而无不及。

“景漂”“横漂”,都在用心地讲好自己的故事。景德镇依托传承千年的瓷都文化,以保存至今的制瓷工业编写故事的脚本,用积极创新、在传统工艺上嫁接更多元的手工艺充实故事,用吸引来的全球手工艺人丰富细节。而横店多年来深耕影视制作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影视制作基地,一年接待剧组数以千计,以此构建了独特的文旅生态。一个是中部地区的普通地级市,另一个甚至只是浙中的一个小镇,都不能说有什么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不具备宝贵的自然资源,但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以最动人的方式讲给大家听,从而找准了自己的城市定位。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有一份底蕴便会有一份从容,有多少底蕴就会有多少从容。过去10年里,景德镇吸引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00多名艺术家前来交流,创作的作品已在国内外举办上百次展览。而活跃在横店的横漂们,见证了一部部优秀影视作品的诞生,也见证了产业兴盛与个人梦想的相互成就。

一些城市红了又冷了;一些城市守着财富不知道善加利用;一些城市舍本逐末,动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以求一夜爆红。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家底殷实,浑身都是故事的广东梅州,宣传片要从别人身上找创作灵感就是一个反面案例。在急功近利、依赖创意和策划出圈的文旅热中,景德镇和横店的专注颇为笨拙、另类,但也更接近红的真相:讲好自己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创意,就是最好的城市营销。

深深根植于文化和特色,从中寻找灵感源泉,便不会担心灵感会枯竭。深耕文化和特色,讲好自己的故事,就不必担心听众不捧场。好的城市营销是与城市文化、特质的共鸣。用一些另类手法炒作起来的流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难以长久。“景漂”“横漂”能成为“北漂”“沪漂”“杭漂”之外的另两个大规模流动群体,也表明城市竞争应该在一个更大的时间、空间尺度里展开,一时的红只能带来暂时的繁华,人心所向,方是归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