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建德有家社区食堂,没有固定菜单,但每道都是“特色菜”

潮新闻 记者 施雄风 通讯员 卜金 吴昊昱2025-05-19 12:30全网传播量9382
00:00
00:00
01杭州建德乾潭镇安仁村开了一家没有固定菜单的老年食堂。食堂每日供应中晚两餐,400多平米可容纳200多人用餐,惠及周边6村,提供送餐服务,对老年人有优惠。
02食堂负责人董巧玲需根据村民每日捐赠的蔬菜决定菜单,保证菜品清淡软糯不重样。日均用餐人数约150人,低价运营得益于政府支持和村民捐赠。
03村民们自发捐赠自家种的蔬菜,如黄瓜、茄子、土豆、白菜等,丰富食堂菜品。食堂附近还有“爱心菜地”,由党员干部和志愿者种植。
04截至今年4月,安仁村老年食堂已收到捐款228600元,每月收到大量果蔬捐赠。食堂氛围有爱,老人们喜欢来此聚餐聊天。
05董巧玲表示,看到老人们高兴,他们也很开心,会坚持把食堂运营好,敬老爱老。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家门口的社区食堂各有什么特色?

自潮新闻·钱江晚报推出社区食堂“食话实说”升级版后,每天都有读者留言,推荐自家附近的社区食堂。

这一期,来看一家没有固定菜单的村级老年食堂,它位于杭州建德乾潭镇安仁村。

安仁村老年食堂。受访者供图

安仁村在建德和桐庐的交界处,2021年底,这里开出了一家崭新的老年食堂,400多平方米的空间可容纳200多人同时用餐。

为了照顾相邻村镇的老年人,这家食堂在开业之初还率先打通了跨镇街、跨城区就餐的优惠互通体系,惠及周边6个村庄,还开通了送餐上门服务。只要年龄在60周岁以上,非安仁村村民也可在此享受优惠价:60周岁至89周岁支付5元,90周岁至99周岁支付2元,100周岁以上免费。食堂每日供应中晚两餐,每餐标准为一荤、一半荤半素、一素及一汤。

村民正在食堂用餐。受访者供图

“我们保证大家天天可以吃到清淡软糯且不重样的菜品,但具体到每天吃什么,多数时候可能都得临时决定。”董巧玲是食堂负责人,理着一头干练的短发,整日穿着红色志愿者马甲在食堂里穿梭,老年人爱吃什么、有什么想法,她都知道,她的笔记本上也记着一份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的菜单。

董巧玲说,按照常规的食堂运营方法,管理方应当以周或月为单位,提前排出一张菜单表,如此既能广而告之,又可方便大家对菜单提提意见。“但这办法在安仁村实在行不通,因为村民们每天送来的菜都是不一样的,无法排上完整的计划,厨师得看当天有什么菜再决定上什么菜。”

食堂部分菜品。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作为一家村集体食堂,安仁村老年食堂的日均用餐人数在150人左右,规模不小。其多年来一直能够以低价运营,一方面离不开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有村民和社会爱心人士在背后自发助力。

“村民们的想法很淳朴。他们平时在家闲不住,大部分人都会找块地种菜,一成熟就会拿到食堂来,分给大家吃。”董巧玲说,立夏时节,建德有吃笋的习俗,老人们说,这时候吃了笋,身体就会好起来,“前几天,就有村民往食堂送笋,加起来大约有四五十斤,又嫩又水灵,厨师片了点五花炒着吃,鲜掉眉毛了,大家都很高兴。”

董巧玲(中)在清点村民送来的蔬菜。受访者供图

“他们对我们的支持远不止这些呢。”董巧玲告诉记者,村民们种的蔬菜五花八门,这次拿了黄瓜和茄子,过段时间又会送土豆和白菜,这个季节,眼看着就要有丝瓜出现在食堂的案板上了,“拿到这些道地土菜,厨师也是认真对待,变着法加工成不同口味、形式的菜品,只想着叫大家满意。”

董巧玲觉得,她手里那份永远固定不下来的菜单,是村民对食堂满满的爱,在她眼里,这上头的每一道菜都是食堂的特色菜。“在食堂附近,我们也为村民们开辟了一方‘爱心菜地’,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会在这种时令蔬菜,让大家吃得安心的同时也补充食堂的‘菜篮子’。”

安仁村老年食堂的墙上贴着一张大红纸,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类捐赠物资的明细。记者从当地民政部门了解到,截至今年4月,安仁村老年食堂已收到各类捐款228600元,每月收到的果蔬数量也较大。

“有人出钱,有人出力,食堂里的氛围十分有爱,老人很喜欢来。”董巧玲说,不少老人早上九十点钟就已经到食堂了,他们坐在椅子上和各自的老朋友聊聊天,到了饭点就吃上热乎的新鲜菜,“我们看着很高兴,敬老爱老,我们一定会把食堂好好运营下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社区食堂,人间烟火
相关新闻
小小数据线差点“烧”了一台车,你的车里还有哪些物品可能导致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