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从泛黄纸页到数字云端,记录一代代人的青春故事,毕业纪念册背后,是时代的变迁

    潮新闻 记者 金丹丹2025-05-10 10:10全网传播量19万
    00:00
    00:00
    01上世纪30年代,中国大学出现毕业纪念册,记录青春也见证家国情怀。如西南交通大学1930年纪念册,不仅有学生照片,还有幽默数据统计,反映学者风趣及家国情怀。
    02上世纪80年代,毕业纪念册变为笔记本形式,封面手绘或写艺术字,内页写满真挚留言。如70后陈琳的初中毕业纪念册,虽无华丽装帧,但每笔都带着温度。
    03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毕业纪念册商业化,封面精装,内页含照片、联系方式等。如80后林琴的初中毕业纪念册,成为“地下情报交换站”,用歌词代替表白。
    042000年后,毕业纪念册加入“大头贴”和火星文,流行文化元素丰富。如90后许亮的初中毕业纪念册,记录着当时的流行歌曲、动漫贴纸等。
    052010年后,毕业纪念册进化为多媒体产品,电子纪念册、云相册等新形式出现。如杭州市时代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制作的电子书、互动网页等,注重互动性和创意。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五月的风带着初夏的气息,又一年毕业季即将到来。

    毕业纪念册,这个承载着同窗情谊、师长寄语和青春梦想的载体,穿越时光长河,从泛黄的纸页到数字云端,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故事。

    它,是离别的纪念,也是时代的缩影。

    翻开毕业纪念册,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上世纪30年代,学子用钢笔绘制校园漫画;上世纪80年代,同窗互赠手抄诗;上世纪90年代,少年们贴偶像贴纸,用歌词写下懵懂心事;而如今,VR正构建虚拟校园……

    从手写到印刷再到虚拟现实,毕业纪念册的形式在变,但那份对青春的不舍与珍视从未改变。

    2020年,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制作的毕业纪念册

    百年前的毕业纪念册,映射青年们的家国情怀

    在上世纪1930年代,中国的大学里就出现了毕业纪念册。

    在两份校友捐赠的毕业纪念册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毕业纪念册,既是青春记忆的载体,也是时代风云的见证。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些精心编纂的册子不仅记录着学子们的成长轨迹,更折射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精神追求——工科生展现了严谨中的幽默,医学生则传递乱世里的担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代人的青春剪影,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坚守。

    翻开西南交通大学1930年的毕业纪念册,这里有着西装革履的毕业生、墨香浓郁的繁体字、学养丰厚的院长序文,依旧能看出当年文化的厚重,而俏皮的同学数据统计和班上笑话的陈列,也能看出那个年代学者的幽默风趣。

    这份纪念册厚达80页,里面有学校各处景色的照片,也有学生实习、做测量、参加学校运动会的照片。在全体学生的毕业照上,32位男士全部西装革履,风度翩翩。

    当时的年轻人也将幽默放在了毕业纪念册上。他们画了学校生活的漫画,记载了同学之间爱开的玩笑和抬杠片段,甚至还统计出班上同学的各种小数据。比如年龄统计表记录了班上年纪最大的是29岁,有两位;年纪最小的22岁,有4位;全班的平均年龄为24.57岁。

    此外,还有其他的有趣数据统计,比如戴眼镜的人有7位,吸烟爱好者有5位,不说北方话的有4位,进校后结婚的有1位,已经结了婚的有9位。还有班上最高、最矮、最重、最轻的同学名字。

    毕业纪念册的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是那个年代的家国情怀。在民族危亡之际,这群意气风发的学子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相连。

    院长李后身的序言字字千钧:“孜孜奋勉,故将以研几所得之学理,发为博大精深之事业,求效忠于祖国,期无负于平生。”这段掷地有声的文字,将青春的热忱升华为报国之志。更令人动容的是,时任校长孙科(孙中山长子)慷慨捐赠50块大洋,与其他师长的捐赠一起凑了332块大洋,不仅成就了这本珍贵的纪念册,更寄托了师长们的期望。当年,3块大洋就够一家人生活一个月了。

    1933年的《东南医学院毕业纪念册》,则描绘了抗战时知识分子的群像。

    章太炎题写封面“东南医学院22级毕业纪念册”,蔡元培也亲笔题词“好学力行”。

    纪念册不仅装帧精美,而且内容丰富,有发刊词、校史、校景及设施、校董及教职员照片、级史、毕业同学照、现任教授及医师一览表、现任学院及医院职员一览表、历届毕业生通讯录、二二级毕业同学通讯录等多个部分。

    1933年正是抗日战争爆发时期,作为这一届毕业生,彷徨和无助在所难免。毕业纪念册的“发刊辞”中,青年们写下迷茫:“我们为了满足求知识的欲望,为了理想的人生追求,在那内忧外患交相煎迫的环境中挣扎了好几年,到现在总算毕业了。毕业原是一件可喜的事,可是当这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尤其是学习医学的我们,临到毕业反而有些可怕……”

    不过,彷徨只是暂时的,同学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了信心,“我们只要自己有信心,自己肯努力,那么一点一粒的种子必有满仓满屋的收成。”“发刊辞”的最后点明了出版毕业纪念册的意义:“本书的刊印,所以纪念过去,亦即所以策励来兹;为过去为学阶段小小结束留一鸿爪,为将来自强不息学有成就示一信心。”

    从钢笔手写到多媒体运用,毕业纪念册见证时代发展 

    在上世纪80年代,毕业纪念册更确切来说,是毕业纪念本,由普通笔记本改造而成,有些同学会在笔记本的封面上画上画或写上艺术字。

    陈琳是一位70后,在她的印象中,自己初中毕业时,仍处于物质相对匮乏的80年代。“毕业纪念册就是一个笔记本。”没有华丽装帧,也没有统一末班,但内页却写满了真挚的祝福和留言,每一笔都带着温度。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同窗们会在纪念册上手抄诗句,表达心意。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毕业纪念册逐渐变得精美。

    进入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毕业纪念册也开始走向商业化,出现了统一印刷的版本,封面精装,内页包含班级合影、个人照片、联系方式和固定格式的留言栏。

    80后的林琴初中毕业时是1998年。

    那年的春节,那英和王菲在央视春晚里拉着手,唱着《相约一九九八》,“相约在甜美的春风里,相约在永远的青春年华”;那年的寒假,中国四大名著电视剧《水浒传》在央视一套首播;那年上映的电影里,有一部叫《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获得11项奥斯卡金像奖,那是很多80后第一次看“好莱坞大片”;那年,火爆电视剧《还珠格格》上演……

    “我们那时候的纪念册,简直就是地下情报交换站。”她还记得初中毕业时的纪念册,同学们都互相交换着写留言和祝福,用的都是“钢笔”。

    “那时候大家都很害羞,情窦初开,有喜欢的人也不敢明说。要毕业了,我们会在纪念册里偷偷表白。”那时候的表白,通常藏在“学业进步”“友谊长存”等客套话中。比如有个男孩在她的纪念册里写了很小的一行:希望和你考上同一所高中。“我记得他写完马上合上交给我了,还嘱咐我不要给别人看,原来是他写下了惊天的秘密。”

    到了2001年,林琴高中毕业时,毕业纪念册升级成了封面带塑封和海绵的更“高级”的版本,但传递秘密的方式也更隐蔽了。“我们会用歌词代替想说的话。”林琴记得自己开始听摇滚,听王菲和当时刚出道的周杰伦。“好朋友在喜欢的男生纪念册里写了后街男孩一首歌的歌词。在当年,这就暗示‘我喜欢你’。”

    那时的毕业纪念册,还夹着不少“时代的眼泪”,比如用剪刀剪下来的《当代歌坛》的明星照片,当时流行的动漫贴纸,甚至还会有一盒珍藏的卡带。“十块钱一盒的卡带,那时候已经算奢侈品。现在觉得那些做法有点土,但那时候可是倾尽所有‘家当’来装饰这本册子。”林琴笑。

    在90后们的印象中,2000年之后的毕业纪念册有着“大头贴”和火星文,千禧年之后,“非主流”的味道很浓。

    90后许亮记得,自己初中毕业后是2008年,当时,自诩文学青年的他是韩寒的粉丝,而当时班里的很多女生痴迷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

    “那时候最时髦的是把纪念册当密码本写。”许亮说,很多同学都用“火星文”当密码,这套加密的暗号系统,爸妈们是看不懂的,所以给了他们很大的安全感。

    他的毕业纪念册也成了当时的流行文化纪念馆。有同学写着“快男”里的歌词,有同学唱着五月天、孙燕姿的歌,用钟爱的歌词当临别赠言,有同学用修正液画“杀马特”发型小人,有同学从《最小说》上剪下来句子,有同学则用流行韩剧中的人物来形容同伴。

    到了2010后,毕业纪念册逐渐进化成了“多媒体产品”。

    网络互动方式在变迁,MSN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2011年,微信踏上历史舞台。

    2020年,杭州市时代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在制作毕业纪念册

    毕业纪念册的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子纪念册、云相册、短视频合集等新形式层出不穷,传统的纸质册子虽然仍在,但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如今的毕业纪念册,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创意。有的同学在毕业时给整个班制作了电子书,还会嵌入每个人的视频留言;有的则设计了互动网页,同学们可以随时上传新照片和近况;有班级用VR技术制作了虚拟校园,毕业生们可以“重回”教室。  

    当然,也有人怀念手写时代的质朴,用技术方式,重新复刻纸质毕业纪念册。

    记者手记

    它们记录下

    无法复制的岁月

    从手写到数字,毕业纪念册始终是青春最好的见证者。

    它记录了每个时代的流行文化,珍藏着少年们最纯粹的情感,也成为连接不同代际的共同记忆。

    在各种“电子版”随手可得的今天,很多人还是会为那些手写的字迹模糊的纸页感动。

    或许因为,只有这些带着涂改痕迹,贴着过气明星贴纸的本子,才能在一瞬间把我们拉回那个会为一句留言心跳加速的年纪。

    80后们的毕业纪念册像一本“隐秘情书”,90后们的册子是放飞自我的“非主流密码本”。但不管是用歌词记录青春,还是用火星文写表白语,那种小心翼翼珍藏心事的笨拙,是青春最动人的部分。

    科技让毕业纪念册越来越炫酷。但很多老学长老学姐说,总记着那个下午,同桌递来写好的纪念册时,封面留下的温度。

    纸质纪念册的仪式感依然无可替代。在数字时代,我们依然会为这些纸页感动,它们记录的不只是文字,更是一段无法复制的时光。

    找个本子,让同学亲手写句话吧。等到三十岁、四十岁,会懂这份“纸质浪漫”有多珍贵。

    青春会过期,但纪念册上的涂鸦永远新鲜。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写点生活|大丫的签名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