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戏从温州来”2025南戏经典文化周分享会在浙江大学举行,包括展演、交流、展览等众多活动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将持续至5月14日。系列活动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分享会在歌曲《戏从温州来》的表演中拉开帷幕,瓯剧、越剧、永昆等非遗剧种演员以经典南戏人物造型惊艳亮相。平阳木偶剧团现场展示了国家级非遗“平阳木偶戏”。
苏巧将 摄
苏巧将 摄
苏巧将 摄
苏巧将 摄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温州永昆是当代南戏研究的活化石。85岁的永昆艺术家林媚媚说:“永昆从仅能在各地庙台流动排演到现在拥有4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剧场,从几个人到现在几十人,一切都在发生美好的变化。现在永昆演职人员平均年龄在38岁,接下来还有一批新生代演员即将加入,永昆的硬件设施和人才的储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近年来,永昆还随着温州市委宣传部‘戏从温州来’文化品牌,走出温州,走向世界。作为老一辈永昆人,我是真的激动又欣慰,永昆后继有人了。”
苏巧将 摄
为推进永昆保护与传承,温州积极谋划系列举措,抢救振兴永昆。去年7月1日,温州市出台实施《温州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激发永昆保护的内生动力。随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永昆小子班学员们演出《牡丹亭·寻梦》选段,让观众感受跨越800年的永昆魅力。
苏巧将 摄
机器人Nancy也来“拜师学艺”了。起范、转圈,他现场向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温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方汝将讨教。
苏巧将 摄
著名导演杨小青、著名评论家沈勇、越剧名家王滨梅等人也来到现场,分享了他们和南戏的故事。
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温州南戏传承和发展,持续打造“戏从温州来”文化品牌。今年,温州围绕戏曲攀峰计划,推出了“戏从温州来”五个一项目。分享会现场,公布了2025年“戏从温州来”五个标志性项目,分别是温州新杂剧《问南戏》、跨界融合剧《寻音·南戏》、纪录片《戏从温州来》、专著《琵琶记-南戏文献全编》以及美术展《宋韵南戏-中国画创作研究展》。
温州目前正扎实推进《温州大典》编纂工程,这是温州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全面的历史文化典籍集成。浙江大学图书馆提供了多种珍贵古籍底本,助力《温州大典》编纂工作顺利实施。活动现场,温州向浙江大学捐赠了《永嘉丛书》《敬乡楼丛书》《墨香簃丛编 惜砚楼丛刊》《琵琶记》《神器谱》等文献40余册。浙江大学为《温州大典》编纂委员会颁发收藏证书。
据悉,2023年,在温州九山书会录制的央视总台2023年春节戏曲晚会播出点击量36亿次,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温州“ 南戏故里”因戏出圈。为了发挥戏曲春晚的溢出效应,进一步弘扬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23年8月温州创新推出“ 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品牌活动,走进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川渝等核心城市群,为当地观众们呈现了一场场充满浓浓温州元素的“南戏盛宴”。去年11月瓯剧《张协状元》献演第9届巴黎中国戏曲节,并荣获第9届巴黎中国戏曲节评委会特别奖。“戏从温州来”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活化。通过系列活动,温州正以创新形式推动南戏走进现代生活,让千年戏曲艺术焕发新生,擦亮温州“南戏故里”金名片,向世界讲好温州故事,让更多人看到,从温州“千年商港”驶出去的,不仅是万千的商船和生生不息的“四千精神”,还有传唱了九百年的宋韵瓯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