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春末各色繁花凋零的时候,有一种很小众的花就开了。这就是鹅掌楸树开的花了。它与吴山上万人争睹的楸花可是截然不同的,开的花是鹅黄色的,一朵朵藏在茂密的树上,必须像数星星一样去仔细寻找,才能欣赏得到它的花容月貌。周边的许多人都说在杭城生活了许多年,压根儿就没瞅见过它。花和人得凭几分缘份,你有心才会看到它。
杭城春光的连续剧,看得人眼花缭乱、视角疲劳,自然少了专门去瞧这小众春花的冲动,但我却时时念叨着。是因为它像长在树上的郁金香,弥漫着一股高贵典雅的气质?按说太子湾里各色各样的郁金香赏了又赏,长在树上的黄花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也有人说它更像女生爱穿的黄色体恤衫,看上去非常青春洋溢,英姿飒爽的。其实,潜意识里喜欢它的原因还在于稀罕。
鹅掌楸是木兰科的乔木,与椴树、银杏、悬铃木和七叶树一起,并称为“世界五大行道树”。它是中国的濒危植物之一,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作为一种高大的乔木,它可以生长到40米以上,树冠非常宽阔。它的花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花的形状有点像小碗,淡黄色,有淡淡的香味。
杭城的行道树多以银杏和悬铃木(也就是俗称的梧桐树)为行道树,我只在萧山北干的一条街道上看到过一小溜高大的鹅掌楸。
国外种植的都是北美鹅掌楸,与国内的鹅掌楸有所不同,从色调上来说,中国的鹅掌楸花朵的颜色整体偏黄,花瓣偏上部一点的地方,有大块金黄颜色,看起来华贵大气。金黄的鹅掌楸花,看起来的确很接近黄色的郁金香。难怪许多国家把这种树叫郁金香树。
有一部外国小说,名字就叫《郁金香树》,讲的是美国一个小镇上的爱情亲情的故事,小说中的郁金香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象征,它见证了主人公们的成长、变迁和重生。这棵树不仅代表了自然的美丽与力量,也寓意着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在中国古代,人们更普遍的是把它称为马褂木。这是因为马褂木的叶子很像是古代老式的黄马褂,有5-7个叶片,叶片宽大,长约10-20厘米,因此得名马褂木。
有这么一段传说,唐玄宗在皇宫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后花园里一棵树的叶子形状像穿的马褂,非常别致,很容易识别。唐玄宗非常喜欢这棵树,就赐名为“马褂木”。由于皇帝的赐名,马褂木在唐朝后期已成为了明星树。
鹅掌楸树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北等省份,一般长在海拔近千米的山上,野外生长的已越来越少,珍稀到濒危亟待保护。
在杭城要观赏鹅掌楸花着实不易。我曾在杭州花圃里第一次见到了它,静静地开在游船经过的水道边,游船上的游客很㤞异地看着这种不认识的小花,我举起手机拍到了几张,无奈树上的黄花寥若星辰,树叶实在太密了,稀疏的花更显得少。
后来听人说,钱江一桥和三桥之间、凤山公园,也种了几棵,零星点缀在绿荫丛中。相对多一些的,还数富阳的郁达夫公园和公望路一带。富阳那边稍远怕扑空,所以终究没去,就一心寄希望于太庙广场。
太庙广场三面都种有鹅掌楸,总共有三十多株。其中靠近紫阳小学那一面的几株开得好一些。即使这样,仰头想拍到一朵面容姣好的鹅掌楸花也不方便,屈指可数的黄花绝大多数长在比人高许多的树上,它的脾性是深藏不露,不像其他春花那样张扬。即使稍微离人近一点的,多数也藏头露尾,犹抱琵琶半遮面,看不清它真切的容颜。
只有小部分的鹅掌楸花离我的视线相对近些,一口气连拍了好多张,像是与一位神交已久的老友打了个招呼。鹅掌楸花外侧的几片颜色稍微嫩绿些,形状向外弯垂;内侧的几片则黄一些,直一些,内外两层交错重叠,组合成一个莲花宝座一样的小“碗”。花蕊橙红橘黄,十分靓丽。“新碗老碗”参差错落着绽放,能先后拉开半个月的时间。它的香气淡然沁心,只在风吹过的时候,才时而可闻。
我来的时候,最早的一批已有点干枯褐黄,而刚开的正英气焕发,淡绿嫩黄色,古朴典雅,静美清新,浑身散发着一种说不出的爽意,看着它们自己也觉得年轻许多了。 凝望着明丽秀气有如一个个奖杯的黄色花朵,愈发觉得它们和郁金香长得还真有几分相似。只不过鹅掌楸花都是柔柔黄黄的,不似郁金香那般五颜六色。因为数量不多,零星分布在每一枝丫间,显得更加端庄、素雅,又有几分神秘。
紫阳小学门口有一条直对紫阳山的林荫小道,由樟树和鹅掌楸树拱合而成,开着黄花的鹅掌楸枝斜逸在小道上面,花上仿佛也浸润了不少的书卷气,充满了岁月的静好。
我看着高大英气的鹅掌楸树,最高的就有二三个人高。猜想这一带的树龄仅有几十年时间,并不是古树,因为杭城古树名目上没有鹅掌楸树的大名。二十年前,杭州市考古部门在建设工地时发掘出南宋太庙东围墙、东门址和大型建筑台基。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其重要性仅次于皇城。宋朝的太庙原建在河南开封,靖康之变后汴京陷落,太庙神主也随着皇室南迁,在紫阳山下新建了太庙。为了保护遗址,1998年将这一块六千多平方的土地辟为太庙遗址广场,在中央仿制了一道南宋残墙,上面刻了南宋皇城图。四周种植了各种树木,其中鹅掌楸树是最富有创意的树种。
鹅掌楸不仅古老而稀罕,而且很难伺候。它对土质气候的有特殊的高求,喜欢酸性或微酸性土壤,适湿、透气、排水良好,它才长得欢快。杭城多年前在通益路上曾尝试种过百来株,因水土不服后来陆续阵亡了。我很纳闷,这太庙广场周边的土壤怎么就偏酸性的,难道与地下尘封的历史遗迹有关?三边几十棵的鹅掌楸居然长得如此郁郁葱葱。
如今的太庙广场已成为附近居民日常休闲的地方,鹅掌楸树和樟树长得超级挺拔,正好遮挡了不少热气,我曾看见大爷大叔们围坐在自带的小桌子,打打牌下下棋什么的,孩子们在空旷的广场上放放纸鸢,快乐地奔逐。
紧邻着的小巷,就是大名鼎鼎的大马弄农贸市场,挂满了酱鸡酱鸭之类的东西,窄窄的小巷,活杀生鲜应有尽有,每天到这里来逛街采购的人特别多。那里有许多老杭城人中意的酥鱼等网红品种。为了买一盒现做的猪肉馅蛋饺,得排上半小时的队。
一般游人很少到广场这里来,即使对寻宋古迹有兴趣的好摄之友,来了就是对着这堵城墙和古迹石碑拍一拍,联想一下太庙昔日的辉煌,视角上实在没有多少可以欣赏的。没有人会惦记着重建广场时种下的鹅掌楸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这三排鹅掌楸,见证了太庙周边热热闹闹的人间烟火气,以及古城内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生气的日常场景。
鹅掌楸不光春夏之交可以细观慢赏,秋天专门来赏它的叶子也很美。它的叶片的顶端如同马褂的下摆,叶片两侧如同马褂的袖子,被秋霜催黄了,像极了黄马褂,秋色丝毫不输给黄栌枫香之类。所以民间就有了“春赏郁金香,秋赏黄马褂”的说法。
黄马褂是清代的一种官服。按照当时的礼制规范,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等,皆准穿黄马褂。第二种是对有功大臣的一种奖励赏赐。在清宫电视剧里常看到,被皇帝赏赐穿黄马褂,是一件莫大的荣幸。肥头大耳的和珅领赏了一件黄马褂,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对头纪晓岚炫耀得瑟一番。各路武林高手为了争抢一件黄马褂,打得头破血流。
鹅掌楸花的赏花期在群芳寥落的时节,与月季差不多同一个时段,它这么高冷又孤寂地开在广寒宫一般的树上,爱美的人士终究没有多少耐心,仰着脖子来细找,网络上有关它的踪影也自然很少。虽然很似女生爱穿的黄体恤,但爱摄的小主实在没有办法与高高在上的它同框呀!何况它前前后后的花期也只有一个月不到,能给人留下多少倩影呢?
这个暮春独自一人,来看一台鹅掌楸的走秀,好似来观摩了一场别有风味的演唱会,在绿荫如盖中看着它们如此娴静,洋溢着自己独特的风采。金风送爽的秋日,希望能再次来观赏,轻轻的从它的树下走过,捡起一片片飘零的落叶,捧在手里认认真真地端详,在貌似邂逅的重逢里,看时光怎样将它雕刻成另一种生命的模样。
“转载请注明出处”
钱江湾
省级金融机构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