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展。推开厚重的历史之门,1949年盛夏的民主气息迎面而来。1949年7月21日至8月9日,石家庄成功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日报》连续9天刊发12篇报道,盛赞其“提供了全国实行人民民主的范例”,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触摸历史的温度
步入这座镌刻着民主记忆的陈列馆,时光长廊在眼前徐徐展开,中国共产党探索人民民主的壮阔历程历历在目。从大革命时期的工农代表会议,到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兵苏维埃,再到抗战时期的"三三制"政权,直至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创新,民主的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深化。
站在一幅幅历史图片和一件件珍贵文物前,我久久驻足。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后,这座城市成为城市工作和政权建设的试验田。展柜中保存完好的《中共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原件特别引人注目,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像石家庄这样重要的经验,必须引起全党注意。”刘少奇同志在对石家庄工作的指示手稿中明确提出“在一年内选出人民代表,召开市人民代表大会”,并详细列出了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应具备的四个条件。这些珍贵文献,见证了党对民主政权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科学谋划。
最打动我的是一组反映选举场景的珍贵照片:工人们围坐在机器旁认真填写选票,农民们在田间地头热烈讨论候选人,街道居民排队投票的庄严场景。特别是那张“选民参选率超过74%”的统计表,在当时的条件下堪称奇迹。展板上记载的一个细节令人动容:代表候选人一律不准内定,所有候选人包括市委、市政府领导,均要参加竞选大会竞选。时任市长刘秀峰在竞选现场说,“我们担心的是共产党员当选太多,而非党人士当选太少”,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民主胸襟。
感悟制度的力量
石家庄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展生动呈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光辉历程。深入参观后,我对这一伟大制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展览中,大会临时党组9名成员的合影及他们的工作笔记,详尽记录了党如何引领这次民主实践。从1949年4月5日决定召开会议,到成立选举委员会,再到7月18日组建大会临时党组,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尤其引人深思的是,刘秀峰市长在大会报告中指出:“我们的会是团结的大会,是民主的大会”,“是具体实现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大会”。这番讲话将党的政治纲领转化为大会的指导方针,为大会的成功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普选制的创举令人赞叹。展览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了当时的选举场景:全市8个选区共有选民119279人,88320人参与选举,选出区域代表62名;各团体选出代表68名;后又增聘代表30名,最终代表总数达160名。代表构成极具代表性:工人占26%,农民占19%,工商业代表占12.5%,其中近20%的代表几乎不识字,也有近10%的代表读过大学。一组生动的展品尤为引人注目:歌曲《选举刘秀峰》的原始曲谱、宣传画《拥护阎金芬》的原稿,以及市民用烟盒写提案的实物,均生动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参政热情。
民主决策过程发人深省。展区中央复原了当时的会议场景,并配以原始录音,再现了代表们热烈讨论的场面。大会共收到提案481件,形成13类决议。最打动人心的是“大街小巷的大喇叭‘现场直播’”的模拟场景,配合题为《人代会在街头》的报道:“冒着炎热的太阳,出着满头大汗,大家都昂着头静静地听着。”市民们纷纷表示:“真民主,听各位代表的发言。”“人民代表大会咱们也直接出席啦!”这种开放透明的民主形式,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民主选举政府环节令人肃然起敬。展馆采用三维影像复原技术重现了选举市政府委员的场景:首先通过提名竞选产生39名候选人,然后无记名投票选出25名政府委员。选举结果展板显示:原革命职员占24%,工人占16%,农民占8%,工商界占20%,还有工程师、教育界、妇联会、医生、回民等代表。这种广泛代表性,真正实现了“政府人民打成一片”。刘秀峰市长全票当选,他在闭幕词中说:“我们的政府委员是更加重了一层责任,要给人民当长工。”这句话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动不已。
汲取前行的力量
这是一次民主的淬炼,一次初心的回溯。石家庄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实践,为我们镌刻下珍贵的精神印记。展览的“历史回声”展区,汇聚了多位亲历者的珍贵回忆。于龙飞代表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数千年来的政治治理,皆自上而下,未曾广纳人民之见。而今,我们广集各阶层意见,上下交融共商,方为真正民主之彰显。”一位普通市民的回忆录里记载:“这恰似掌柜的向咱们东家(老百姓)报账啊!此乃往昔任何政府所未曾有之景象!”这些质朴的话语,道尽了人民民主的真谛。
在新时代展厅,一组数据对比发人深省:1949年,石家庄党员总数由314名增长至5619名;如今,全市党员已逾50万名。从首届人大的13项决议,到如今每年数百件代表建议;从当初的481件提案,到当下完备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民主的形式日益丰富,民主的实质愈发深厚。
临别之际,展馆墙上两行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实践是最硬的试金石。”此语令我陷入沉思。75年前,石家庄的先驱者们以实践作答“如何让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叩问;今日,这座陈列馆依旧向每一位到访者发出历史的诘问:新时代的我们,该如何续写人民民主的新华章?身为人大工作者,我们肩负特殊使命。
在返程的路上,我记下此次考察的深刻感悟:其一,务必始终坚守人民民主的政治属性。石家庄经验昭示我们,党的领导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保障。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其二,务必持续创新民主实践形式。从当年的“大街喇叭直播”到如今的“数字人大”建设,民主形式应与时俱进,然其本质始终在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其三,务必让制度在实践中永葆活力。石家庄首届人大建立的代表小组、专门委员会等制度,至今仍在完善发展。我们要秉持守正创新,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回望夕阳下的陈列馆,那砖红色的建筑宛如一颗民主的火种,自1949年燃烧至今,照亮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征程。身为人大工作者,我们既要成为历史的研究者,更要成为制度的践行者。这些思考与感悟,将融入我们正在编撰的《金华人大志》中,成为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动注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愈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这棵参天大树必将愈发枝繁叶茂,为人民遮风挡雨,让人民在民主的阳光下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芒。
作者简介:陈公炎,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