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朱小峰
近日,一店主称沈阳一职业技术学校,60多个学生四月底集体网购衣服,参加完运动会后集体以“质量问题”为名退货退款,自己收到衣服后看到衣服上都有草,且学生们退款导致店铺被封,损失大概有8000元。这个事情经报道后,上了热搜。之后,涉事店主表示,已接到沈阳辽美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负责人电话,校方已就此事道歉,并承诺回收服装、承担相关费用,双方目前达成和解。
坦率地说,类似这种“学生集体买服装用完又退”的事情已经不算是新闻了。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一而再地屡屡出现。有人说,这是平台的问题,给了学生们钻空子的机会;有人说,这是学生的诚信问题,学校教育应该承担责任。真的吗?
实际上,平台是方便买卖双方商品交易的工具,不是一个考验人性的地方。同时,学校也并非是“用了又退”行为的始作俑者或者背后支持者。因此,“用了又退”问题,不能从平台的漏洞和学校教育来寻找原因。
那么,这种屡屡发生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其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首先,从源头上说,学生集体购买服装的动机肯定是为了参加大型集体性活动,比如运动会或者晚会。学生穿上统一购买的服装,无疑是为了增加表演的可观性。
但是,学生本身是不具备购买能力的,他们的花销都是来源于家庭。而且,对于在校中学生而言(包括中职),参加大型活动时所穿用的衣服,基本上都属于“一次性”的消费品,日常校园生活继续使用的可能性很小,这就造成了这种“表演”性质的服装没有保存价值,最好是通过“借用”或者“租用”的方式来解决。只是,相对于“租借”,目前平台“买了退”的便捷性,给了学生“占小便宜”的机会,虽然他们也知道这种“占小便宜”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学生行为上的道德失范,固然值得批评,但是,引发这种行为的原因,更需要深究。校园活动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包括晚会、运动会在内的校园活动,究竟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需不需要通过增加学生和其家长经济负担的方式,来提高活动的可视化,值得商榷,特别是在目前“教育减负”的大背景下。
一方面,学校的活动,其承办主体既然是学校,活动所需要的经费,那就应该由学校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通过专项经费或者获取社会赞助的方式来保证,不能把这种压力转移给学生和家长;另一方面,如果学校自己无力承担这样的校园活动费用,那就必须要转变思路了,要在活动的内容和深度上做文章,而淡化形式上的“高大上”追求。
校园活动,其本身是为育人服务的,是要“入脑入心”。在校园活动的形式上不惜血本搞“花架子”,劳民伤财做“形象工程”,这种学校管理上的非理性行为,值得警惕,是对教育初心的背离。真正优秀的校园活动,是学校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充分激活师生的活动积极性,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在题材和内容上多下功夫,让师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倾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