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立夏糊的传说与由来

    潮新闻 严慧荣2025-05-05 08:03全网传播量2292
    00:00
    00:00
    01立夏糊是畬乡景宁农村的传统食品,深受大家喜爱。
    02立夏糊的起源传说与西汉初年的浮丘伯有关,他为村民治病时发明了这种米糊。
    03浮丘伯用籼米、草药汤和佐料制成米糊,治愈了村民的疾病,因此被尊为圣人。
    04村民为感恩浮丘伯,将相关地名以其事迹命名,并将立夏吃米糊的习俗代代相传。
    05方言俗语“立夏糊,吃到肚里嗨鼓鼓”表达了立夏这天家家烧立夏糊、人人吃饱的习俗。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每年立夏这一天,在畬乡景宁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种米糊食用,深受大家喜欢,当地人把它叫做“立夏糊”,也有叫“立夏羹”。关于它的来历,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西汉初年,有一个叫浮丘伯的圣人,据说是荀子的高徒。由于他与朝廷政见不合遭到迫害,便一路南逃,到了景宁,一看这地方山清水秀,于是就隐居了下来。他晚上做学问,白天钓鱼,时常为当地住民排忧解难,与当地住民和睦相处,同时他还养了两只白鹤,怡然自乐。

    有一年的一天,村上人不知生了什么病,一个个上吐下泻,非常痛苦,有人就去向浮丘伯求救。浮丘伯博闻强记见多识广,一看病情后,就知道了个八九不离十,于是就亲自到山上挖来草药。一到家就熬制了一大锅让村民服用。药又苦又涩,非常难吃。大人还好说,小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吃,甚至有家长打骂也还是不肯吃。大人看在眼里,愁在心里。怎么办呢?

    浮丘伯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浮丘伯从自家的米缸中舀出十几斤籼米,叫人把米磨成细粉,用冷水调成米羹状,然后加进草药汤,还有一些事先烹制好的笋粒、野菇、麦豆等佐料,倒入锅中边煮边拌,直到熟透。

    村民平时就不富裕,一年难得吃上几回白米,浮丘伯一碗一碗分给大家,大人小孩吃得津津有味。不到两天,村上人的病就好了。大家连连感谢浮丘伯是个大善人。

    后来,这位圣人驾鹤飞天,成了仙。为了感恩他的善举,后人就把他居住的村名叫“浮丘”;把钓鱼的溪名叫“鹤溪”,县城因溪而名;浮丘村后的山叫“钓台岗”;钓鱼的地方叫“钓台矶”。

    每当想起浮丘伯,就会想起曾经吃过的米糊。于是就有人尝试着制作米糊,条件好的村人还加进去一些肉,那真是美味可口。因为第一次吃米糊的那天,刚好是立夏,于是,村民把它取名“立夏糊”。从此以后,立夏吃米糊的习俗就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广大农村还流行着这样一句方言俗语:“立夏糊,吃到肚里嗨鼓鼓。”意思是说立夏这天家家烧立夏糊,人人吃饱,肚皮里面就鼓鼓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