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接诊7例,五一期间也有!为啥高温心梗也多?当心这些风险

潮新闻 记者 吴朝香 刘千 通讯员 宋黎胜2025-05-04 02:59全网传播量15.4万
00:00
00:00
01截至5月3日,浙江省人民医院已救治7例心梗患者,其中53岁的老龚因胸闷胸痛及时就医,发现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并成功植入支架。
0260多岁的钟先生在节日聚餐后,因喝酒、情绪激动突发胸痛等症状,经冠脉造影手术发现右冠状动脉有大量血栓,及时治疗后转危为安。
03春夏交替时期,心梗发病率仍高,气温变化大、突击运动、饮食失控、擅自停药是主要原因。
04医生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应对温差,避免清晨低温时段剧烈运动,聚餐时先吃蔬菜、限制饮酒,慢性病患者需规范用药。
05王利宏主任提醒,突发胸闷痛、左肩背放射痛、恶心冒冷汗等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需立即拨打120就医。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我老公突发心梗,你们啥病呀?”“也是心梗,过节,给吓得不轻!”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外,两位患者家属交谈着,嘀咕几句:心梗不是多发生在冬天吗,怎么30多℃的天气仍不少见呢?

截至5月3日,该院已救治7例心梗患者!

医院供图

旅游前突然胸闷胸痛

“像你这样的情况,若外出旅游,突然发病就很危险了。”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岑雪降对老龚(化名)及家人说。

今年53岁的老龚,自恃身体不错,已好几年不体检,“自己的身体自己有数!”他平时生活乐逍遥,每天吸烟,喜欢旅游,欣赏过不少地方风情美景,此次想利用小长假再外出一游。

不想,来医院的前4天,他每天早上会一阵胸闷,不过半小时左右会自行消失,便以为近来工作劳累之故,未引起未重视。两天前晚上,胸闷又卷土重来且伴有胸痛,还不像前几天一样缓解,老龚觉顿不妙,便在家人陪同下赶到医院。

在急诊室,做心电图及验血等检查,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岑雪降主任等冠脉造影见其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手术顺利予以植入支架,“从末次发病到送医院,时间只有1小时,治疗及时恢复良好。”

经历此次惊险,老龚教训深刻,感慨不已:“没想到会这么严重,还发现了糖尿病。如果早体检,早发现糖尿病,早治疗,说不定就不会发生这次危险了。”

无独有偶,60多岁的钟先生(化名)也不幸中招。过节晚上,老小三代围坐着家宴。一高兴,平时不大喝酒的他喝了不少,情绪十分亢奋。胸痛、头晕、出冷汗,刚躺下的钟先生感觉不对劲,赶紧来到医院。冠脉造影手术,结果提示患者右冠状动脉中段起有大量的血栓影,医生迅速开通病变血管。家人看着钟先生已转危为安,不由感叹:“想不到躲过冬天,却倒在春夏交替日子里。”

事后,了解到钟先生有20多年抽烟史,医生认为,隐患早已存在,喝酒、情绪激动等仅是诱因。

春夏交替,防范仍不能放松

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利宏主任医师认为,心梗发生与气候、行为、生理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春夏交替,心梗仍不少大致有这么些因素:

首先,气温"过山车"伤血管。进入五月前几天都在30多度,4日及后几日降温了;再者,每天昼夜温差超10℃,午间30度高温与清晨晚上低温交替,导致血管反复扩张收缩。这种剧烈的气温变化易引发血管痉挛,已有动脉硬化者可能出现斑块破裂,诱发心梗。

突击运动存隐患。天气转暖后,部分久坐人群突然进行登山、球类等剧烈运动,心脏负荷瞬间增加数倍。特别是清晨低温时段,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时运动更易出险。

饮食失控埋祸根。节假日聚餐易摄入过量油脂和盐分,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高血压和血栓风险上升。

擅自停药风险大。临床发现近三成慢性病患者误认为"天暖血压自然下降",自行减少降压药等药物的用量,导致病情反复甚至恶化。

防范不能松,王利宏主任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灵活穿衣护体温: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备好薄外套应对温差,尤其注意清晨、空调房等场景的保暖。

科学运动控强度:避免在清晨天气较冷的时候出门锻炼,而是选择傍晚时段进行快走、太极等温和运动,运动时保持能正常对话的强度(老年人锻炼心率建议不超过110次/分钟)。

智慧饮食防血稠:聚餐时先吃蔬菜垫底,限制饮酒量(男性<25g/天,女性<15g/天),睡前可适量饮水(200ml温水)。

规范用药守健康:慢性病患者需每日监测晨起血压,药物调整必须经专科医生评估,切忌自行停药。

“突发胸闷痛、左肩背放射痛、恶心冒冷汗等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需立即拨打120就医。”王利宏提醒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熬了七年,丢了全身四成血!这个很多人都有的小毛病,咋有那么大威力?
吃饭痛、喝水痛、说话痛?医生在“自家医院”被治愈
惊险!95岁老太剧烈抽搐、高热寒颤,医生:此病一发生就是危重
健康热搜榜丨38岁网红猝逝,警惕比高血糖更凶险的“隐形杀手”
200斤男子全身关节被痛风石“攻占” 警惕痛风与肥胖“狼狈为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