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8位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少女,以“浙江越剧小百花赴港演出团”之名首登香港,凭借《五女拜寿》《汉宫怨》《双玉蝉》和多台传统折子戏,在香港新光戏院连演14天15场,轰动一时。从“浙江越剧小百花赴港演出团”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正式成立”,“小百花现象”风靡全国,让越剧进一步走向世界。
小百花原生代《五女拜寿》。剧团 供图
40余年后,经典,再次唱响香江。
2025年4月25日至5月1日,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庆浙百团40周年系列演出·香港站亮相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带来经典之作《陆游与唐琬》《五女拜寿》与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6场演出,场场爆满。
原生代《陆游与唐琬》亮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一首脍炙人口的《钗头凤》记载了一段生离死别、千古流传的爱情传奇。越剧《陆游与唐琬》是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百团)的经典保留剧目,由著名戏剧家顾锡东编剧,著名导演杨小青执导。
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香港会场开幕大戏,4月25-26日晚,由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名誉院长、艺术总监、三度“梅花奖”获得者茅威涛,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陈辉玲、董柯娣携手一级演员洪瑛、邵雁、江瑶、吴春燕等为大家带来经典越剧《陆游与唐琬》,原生代老师们倾情演绎,穿越四十余载的星空将戏里戏外的深情铺满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的夜晚。
演出剧照。剧团 供图
《陆游与唐琬》自1989年首演以来,历经多次打磨,89版在1993年荣获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新版《陆游与唐琬》在2003年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2-2003年度)“十大精品剧目”。
剧中,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被置于南宋家国动荡的背景下,既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文人风骨,又有“春波桥上双照影”的缠绵悱恻。在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大剧院的舞台上,空灵婉约的舞台设计与木质棕椅浑然天成,两道月扇门延伸出无限意境,沈园的杨柳仿佛穿越千年光阴萦绕在面前。
谢幕时分,原生代老师泪眼相盈,共话令人感动落泪的聚首。82岁高寿的杨小青导演亲临演出现场把关,演出结束后她忍着热泪深情感谢香港观众对浙百团的爱护和支持,祝愿小百花越来越红火,越来越绚丽!
原生代老师们几度哽咽,动情的话语让台下的观众湿了眼眶。她们说:“西湖美丽的春色与维多利亚港璀璨的灯火都敌不过香港观众与我们的心心相印。”“小百花和香港的福缘始终在,愿小百花的艺术传承与这份福气与缘分也在我们一代代的青年演员中传承!”“感谢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与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感谢为小百花而来的观众们,五代同堂的小百花将会在你们的喜爱下越走越好!”
大厅内,著名编剧何冀平与导演司徒慧焯携《苏东坡》主创团队、涛声依旧栏目组、茅威涛艺术欣赏协会等诸多香港和大陆的文化人士来到现场观演并为原生代艺术家们敬献祝福花篮。更令人动容的是,曾观看四十年前赴港演出的老观众们跨越时空再聚首,与新一代艺术爱好者共同见证了这场跨越时代的文化盛宴。
演出结束后,原生代老师们为戏迷朋友们签名。剧团 供图
深夜十点的戏曲中心大厅依旧暖意涌动,原生代艺术家们的签名桌前,一条等待签名的长队在中庭蜿蜒,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赶来的观众们聚集于此。
原生代老师们为戏迷朋友们签名时,一位白发阿婆颤声对茅威涛老师说:“1983年您给我签过《五女拜寿》节目单,今天带着孙女再来,那年的旧票根我还夹在诗集里。”四十年光影流转,那些曾在磁带里听过千万遍的唱腔,终化作眼前真实的拥抱与泪光。
一对来自浙江嵊州、目前在香港工作的年轻夫妻说:“我们是特意赶来看小百花原生代老师们的,这份乡音、这段动情的故事、这些艺术家们对于艺术的纯粹与执着深深打动着我们。”
两代百花,共绘“五女”新画卷
4月27日晚,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一级演员蔡浙飞、章益清,一级演员魏春芳、周艳、徐国芳、李霄雯、熊琦,二级演员陈海峰、夏艺奕等,以精彩演技再现立团经典之作,共织锦绣戏台。
《五女拜寿》剧照。剧团 供图
魏春芳的邹应龙心怀正义智惩奸佞,周艳的杨三春宽容隐忍自尊自强;徐国芳笑泪间尽显市井百态,陈海峰躬身而立,以苍劲唱腔托起满台悲欢;蔡浙飞眸藏风雪,一折《奉汤》将观众紧紧吸引,尹韵飞扬,风度不减;章益清泪浸青衫,忠心护主踏碎浮华虚妄。两晚的演出,恰似当年立团时群芳竞艳的盛景重现,戏骨风范与匠心传承在此刻水乳交融。
四十年风雨磨砺,当年立团时栽下的梅,此刻已绽作满台暗香。她们演绎的已不再是简单的角色,而是初代“五女”留在戏文里的神韵,借岁月陈酿出新的光华。
4月28日晚,一级演员李霄雯、徐国芳,二级演员陈海峰,和陈丽君、李云霄、何青青、张亚洲等众多青年演员共同出演。
当青年一代在舞台上一齐“拜寿”,叩首的不仅是戏中孝道,更是对浙百团开山之作的虔诚传承。粉丝手中泛黄的签名老剧照与台上青春的面庞重叠,恍若历史长河在此刻继续奔涌流淌。年轻的演员与台下的新老几代观众同呼吸,阵阵热烈的掌声,证明了观众对舞台上的认可,仿佛令人置身四十年前的那一夜。观众们的热情支持,也为此次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的演出增添了热烈气氛。
《五女拜寿》之妙,在于方寸戏台筑起家国长卷;浙江小百花之奇,在于四十载以同一出戏搭建代际阶梯。昔年原生代以这出戏铸就“小百花现象”,如今,青年一代则再续前缘。戏里杨继康门前荣枯交替,戏外戏曲中心内三代人执手相望,彰显立团精神,五代“小百花”的精神接力在此定格。
观众久久伫立。剧团供图
香江蝶影映四秩
4月30日至5月1日,当西九戏曲中心的帷幕轻启,钱塘烟雨漫过香江。浙百团携新版《梁祝》全本首登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将江南文脉织成蝶翼,翩然落于维多利亚港的夜色。
首夜,优秀青年演员陈丽君、李云霄首次以全本亮相。陈丽君所饰演的梁山伯,是青竹拔节时的清响;李云霄所饰演的祝英台,似杏花初绽的颤影。水袖抛起三载同窗的月光,折扇展开十八里长亭的柳烟。少年人未染沧桑的眉眼,让“化蝶”的悲怆里生出熹微的希冀,声声“梁兄”唤的不是诀别,而是草桥畔永不褪色的春色。
清丽的唱腔,灵动的身段,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古典浪漫注入青春气息,眉目传情间尽显少年意气,谢幕时观众高呼“返场”,掌声如潮。
次日,浙江小百花越剧院艺术总监、中国戏剧三度“梅花奖”得主、一级演员茅威涛,携手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一级演员章益清、董柯娣,一级演员魏春芳、洪瑛、徐叶娜等压轴登场,以炉火纯青的演技重塑经典。
魏春芳一开腔,将梁山伯的痴缠化作金石裂帛之音;章益清的祝英台在楼台泣血时,鬓间珠钗竟似染了霜色,痴情感动人心;茅威涛一句“贤妹啊”,让满座皆似见梁祝坟前生出的连理枝;董柯娣、洪瑛则将祝父与师母的威严与通达唱进岁月的长河。
老艺术家们以骨血入戏,越剧的魂魄,是在时光窖藏中愈发醇厚的女儿红,一开口便是山河岁月。
原生代演员和杨小青重返“新光”。院团 供图
越剧的魂,是用一代代艺术家的心血捂热的。排练时,茅威涛老师来到现场指导青年演员们。她在台下注视着演员的每一个动作与身段,并亲自示范唱腔。那手中的折扇,时而化蝶传递戏韵,时而作舟引领后辈。她真心教学,将百年越剧基因里的灵与痛,一寸寸刻进新时代的肌理。
至此,10天6场大戏,在每一位台前幕后的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庆·浙百团40周年香港演出之旅圆满落幕。赴港演出,托举起了举世闻名的“小百花”金字招牌;如今,四十不惑的“小百花”,带着初心与沉淀,再次以最纯粹的诗意越剧回到香港,不仅是对老戏迷的承诺,更希望以越剧为纽带,让年轻一代也感受到传统艺术的永恒魅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