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春季党校培训班迎来了一场特别的主题讲座——《党员的力量——从滩涂穷村到全国共同富裕先行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受邀主讲,以永联村的蝶变历程为蓝本,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智慧。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江河主持讲座。艺术人文、国画、书法、绘画等学院的百余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以及艺术人文学院各党支部书记、相关职能部门等参加。
讲座现场
永联村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镇,位于张家港市东部。几十年前,永联村还是张家港市最小最穷的村庄;改革开放后,永联村在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小村变大村,穷村变富村,进而成为全国共同富裕的先行村。“这些巨大的发展变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党员的力量。”作为推动带领永联村变革的亲历者,吴惠芳这样总结道。
1978年开始,当时的村书记吴栋材带领党员在滩涂穷村破局:挖鱼塘、办工厂,努力甩掉了落后村的帽子;1984年顶住压力创办轧钢厂,次年盈利百万。面对并村争议,党员带头落实“一人一万元补助”,确立“永联人平等共享”原则。
20世纪90年代的改制潮中,党员力保村集体25%股份,村民年享数万分红。2006年建成城镇化永联小镇,随后亮相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5年米兰世博会,展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样本。
吴惠芳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讲述了党员在永联村城镇化进程、社区民主治理、共创品质生活等事业中,发挥的带头和榜样作用。拆迁工作、移风易俗、楼道加装电梯……无论大事小事,党员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吴惠芳生动的叙述,结合丰富的图片与视频资料,引人入胜,听众们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和掌声。
吴惠芳指出,党员的力量来之于每个党员的党性、觉悟和努力,农村党员的党性、觉悟、努力,靠平时的学习、教育和艰难困苦条件下的锤炼。永联村对党员发展和培养工作的重视,使得党员队伍日益发展壮大,也支撑和推动了村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当今中国社会这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有三个巨大的社会转型:一是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的转型;二是道德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三是一元社会向多元社会的转型。永联之路也是这三个转型的缩影。
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右),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江河(左)
江河表示,永联村的经历,正是对费孝通先生“富了之后怎么办”的实践,迈向“物质共富与精神共美”的新境界!也启示我们每一位党员,每一位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如何以“钢的意志”深化改革创新,以“火的温度”践行初心使命,以及我们艺术院校师生如何以“美的力量”参与这场伟大实践。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旭东(左)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旭东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永联村这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内在的动力来源于思想的力量、党员的力量、群众的力量。这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村发展变化的缩影,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2024年8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委与永联村党委签订党建联建合作协议,打造“@第一现场”实践基地,双方开展党建共建。此前,艺术人文学院的同学们曾赴永联村开展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沉浸式体验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美好生活。吴惠芳表示:“合作共建以来,我们积极互动,把美院的艺术资源和永联村的乡村振兴实践结合了起来,美院赋能乡村,让永联村更多了一份艺术色彩。”
“@第一现场”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打造的党建引领、教学科研实践思政“四位一体”的实践品牌,该品牌秉承中国美术学院一直倡导的“到源头饮水 与伟大同行”的理念,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为指导,鼓励支持师生回应时代发展的大命题,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能量,以学术为公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构建实践育人的“大平台”“大师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开放发展的良性循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