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在栖霞岭31号小楼画了什么?来浙博看看他的大展

潮新闻 记者 陈新怡 通讯员 李恬怡2025-04-29 12:41全网传播量2.5万
00:00
00:00
014月29日,浙江省博物馆为纪念黄宾虹诞辰160年,举办“天地人”艺术展及其幼孙黄建年的花鸟艺术摄影作品展。
02黄宾虹故居栖霞岭31号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故居内的画室仍陈列着黄宾虹用过的红木画桌和文房四宝,观众可以感受到黄宾虹的创作环境。
03展览特别提炼出黄宾虹的“五笔七墨”技法及“夜山”“雨山”题材,通过作品展示和技法解析,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黄宾虹的艺术风格。
04黄宾虹92岁时创作的《黄山汤口》成为展览中的珍贵展品,该画凭借记忆勾勒,展现了黄宾虹晚年的笔力和艺术造诣。
05黄建年的花鸟艺术摄影作品展也备受关注,他将个人对生命的体悟与自然情感融入作品,开启了与祖父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来杭州,那就是回老家。栖霞岭31号,做小伢儿(杭州话:小孩)的时候就很熟悉的,里面有我很多童年的回忆。”面对采访,黄宾虹幼孙黄建年用杭州话和大家问了好。

4月29日,为了纪念黄宾虹诞辰160年,浙江省博物馆双展齐开,除了“天地人——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六十周年艺术展”外,还有幼孙黄建年的“他界——黄建年花鸟艺术摄影作品展”。

展览开幕的前一天,黄家后人先去了一趟栖霞岭31号。1948年夏天,85岁的黄宾虹应国立杭州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之聘,从北平南下担任国画教授,定居在此,自称“西湖老画工”。

栖霞岭31号黄宾虹故居手绘图

黄宾虹后人重返故居 陈新怡/摄

绿意葱茏下掩映的2层小楼,便是黄宾虹故居。黄宾虹的孙辈还记得,当时爷爷就是在一楼画室里进行创作的。如今画室里还陈列着黄宾虹用过的红木画桌和文房四宝,可以想像,就在这张桌上,黄宾虹将大纸铺开,或坐或站,用手支起一管毛笔,全身心地投入在创作之中。

沿着楼梯继续往上走,在二楼阳台远眺,西湖美景悉数展开。“寓斋读书,岚翠掩映几案间。”在给友人的信中,黄宾虹这样写道。

西湖滋养了这位艺术巨匠,那时的黄宾虹,负杖出游,在西泠桥上,望南北高峰,发出“兴来鹿木亭中坐,着意西湖万柳春”的感慨。这些景色被他诉诸画笔,也出现在了展览之中——《溪山深处》《溪桥烟雨》《西泠写意》《桃花溪》……

一走进“天地人——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六十周年艺术展”展厅,观众会惊讶地发现,栖霞岭31号被“搬”了过来,面前这个手持画笔、面带微笑的黄宾虹,正带领观众不断走入他的世界。

“天地人——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六十周年艺术展”现场 陈新怡/摄

从五笔七墨到雨山夜山

作为黄宾虹160周年的大展,有个问题回避不了:和之前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黄宾虹艺术馆的常设展相比,它有什么不同?

“我们常设展是一直都在换展览,每一次展览都会挑选出一些精品,这次展览相当于黄宾虹馆藏所有精品的集中亮相。”策展人刘丛说。

比较特别的是,相比于之前的展览,这次展览提炼出了黄宾虹的“五笔七墨”法,以及“夜山”“雨山”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题材。就像刘丛说的:“大家可以先通过作品了解‘五笔七墨’是什么,再看黄宾虹如何将这些技法运用到他的作品之中。”

五笔七墨中的五笔分别是一平,二圆,三留,四重,五变;七墨则分为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有时用“渍”)墨法,焦墨法,宿墨法。

文字有点头晕?

没关系,展览将不同技法的黄宾虹作品附在旁边,形象很多——

刚而能柔的用笔、层层深厚的渍墨、气韵自生的破墨、浓淡相间的泼墨、黑里透白的焦墨……这些分别对应着《渴笔山水》《蜀中山水》《溪桥烟霭》《泼墨山水》《焦墨山水》,让人想到石涛那句“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

黄宾虹 焦墨山水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走进展厅,中国油画学会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便被眼前这幅《夜山》所吸引。笔中藏墨,层层深密,如行夜山之妙。

“点点画画非常自由。无一笔是笔,每一笔都代表了一个意象,或树或山或空气或烟云;但无一笔不是笔,每一笔都表现了他独有的凶狠。黄宾虹用他的千山万壑创造了属于东方独有的诗意美学,这种美我们叫做‘浑厚华滋’。‘浑厚’源于山水和生活,‘华滋’源于人内在的的滋养。”许江说。

“夜山”“雨山”的灵感或许来源于西湖,当黄宾虹自栖霞眺望北高峰时,江南烟雨朦胧的水汽便驻扎在了他的画中。刘丛介绍道:“在画中可以看到,黄宾虹将黑与白、明与暗、线与点,各种对立的关系完全统一了。

黄宾虹 青城坐雨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图片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1954年黄宾虹在杭州灵隐飞来峰写生

生命最后一年创作的《黄山汤口》

展览中的作品几乎全为浙江省博物馆馆藏,但有一幅不是,它就是黄宾虹92岁所创作的《黄山汤口》。

“我爷爷很少有大尺幅的作品,但《黄山汤口》是个例外。”黄建年说。

这不得不提《黄山汤口》的第一位主人陈叔通。

陈叔通是位地地道道的杭州人,平生酷爱梅花,室名百梅书屋,作为曾经的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陈叔通曾介绍黄宾虹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就连黄宾虹在杭州,也多受陈叔通的照拂。

《黄山汤口》(私人藏) 陈新怡/摄

黄建年回忆,陈叔通是为数不多可以向黄宾虹提出要求的“求画人”。“每每到过年,黄宾虹都会给陈叔通画一幅画,两人之间有非常多的书画交流。”刘丛说。

1955年,一生九上黄山的黄宾虹虽身患眼疾,凭借记忆,还是勾勒出了《黄山汤口》送于老友。

巍峨屹立的黄山,葱郁不绝的林木,在烟云缭绕之中,山下房舍隐现。画中有两个小人,盘腿坐在空地上交谈,似乎像是一位爷爷给孙子讲故事,也像是一位老师在对学生谆谆教导。

“此图乃先生晚年作品,然笔力雄健,全无老态。山溪树木一笔不苟,房屋人物刻画入微,令人惊叹。”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潘深亮感慨道。

从笔墨到摄影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天地人——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六十周年艺术展”外,作为“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六十周年艺术展”系列展览,黄建年的“他界——黄建年花鸟艺术摄影作品展”同样也值得一看。

作为黄宾虹幼孙,此次展览选黄建年花鸟艺术摄影作品近百件,为其艺术摄影实验性创作领域探索的阶段成果。草木的生长凋零、鸟类的迁徙繁衍、四季的物候变化、天地的日月轮转……以及附在作品下的随笔心语,黄建年将个人对于生命的体悟,对于自然浓烈而又真挚的情感与作品相互结合。

他界——黄建年花鸟艺术摄影作品展

这种对自然的观照、对生命的关怀,恰恰开启了祖孙两代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就像黄宾虹所说:“中华民族是长寿的,在于它有深厚的文化。这种深厚的文化筑基于‘道法自然’,从‘自然’而来,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梦境超然于当下,相对于眼前,是‘他界’;而艺术创作在传统之中探索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求取变化和发展,所寻的,也是‘他界’。受先祖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我一心想找到自己的边缘,想突破自己的边界。虽然我不能用我的画笔来抒发我的情感,但我希望能够通过相机来寄托我的情怀。欢迎大家前往看展,提出大家的看法和意见。”黄建年说。

冬林初阳 黄建年/摄

扶摇 黄建年/摄

廓 黄建年/摄

(图片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