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改善睡眠的薰衣草酣睡精油、可以直接冲泡的乌梅荷叶饮茶包……4月28日,浙江省中医院在该院钱塘院区举办了以“跨界·融合——中医药赋能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路演和转化大会,会场上近年来医院研制的一系列能融入健康生活的中医药健康茶饮、方药,以及结合临床需求创造发明的实用器械等吸引了学术界、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关注。
会上还启动了去年实现成果转化的BD草本口溃含漱液临床研究,这是一项由医院青年研发团队花三年时间研制的中药制剂,用于治疗顽固型口腔溃疡。同时包括药品、医疗器械系列等在内的40余项成果进行了路演展示,邀请企业与研究院共同参与成果升级,积极促成从临床到市场的转化,助推中医药养生“破壁出圈”。
乌梅汤2.0的续集故事
还记得去年5月省中医院“乌梅汤2.0”上线的爆火场景吗?
上线当天24小时下单超115万帖,最高一天销售量突破1000万帖。记者从省中医院获悉,今年该院乌梅汤的开售时间定于5月21日,和去年相比,“乌梅汤2.0”还会有两个升级,一是在降脂功效上会进一步加强,助力超重人群的体重管理,特别是在精准辨证基础上,推出针对性更强的升级处方,二是在口感上也进行了优化,更适合年轻人多样化的追求,同时努力消除部分胃寒群众不耐受的情况。
更让人期待的是,今年购买渠道除了医院,在成果转化推动下,由乌梅荷叶饮(即乌梅汤2.0)、葛根荷叶山楂饮、荷叶银花茯苓饮三个茶饮组成的乌梅荷叶系列茶饮也已生产面市。
乌梅汤2.0处方主要研发人、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夏永良教授表示,商品化升级的乌梅荷叶系列茶饮普适性更高,属于药食同源之品,普通人群基本都可体验。
这也是去年8月下旬,乌梅汤2.0配方实现3500万元的成果转化后,写下的精彩续集。
省中医院院长高祥福表示,医院与重庆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一起携手推进成果的进一步研发和市场化推广,让中医药惠及更多群众,而就在前不久举办的“味美浙江”食在杭州餐饮消费欢乐市集上,商品化升级的乌梅荷叶系列茶饮获得了广大消费者和国际友人的欢迎和点赞。
商品化升级的乌梅荷叶系列茶饮在“味美浙江”食在杭州餐饮消费欢乐市集上,获得了国际友人的点赞。受访者供图
从临床到市场,打造全链条创新方舟
现场展示的40余项研究成果包括大健康产品系列,和药品和医疗器械系列。
在大健康产品系列中,记者发现了不少该院互联网医院上的“网红产品”,如侧柏思茂洗剂,去年也曾经创下单日80万贴的下单记录。据该院互联网医院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侧柏思茂洗剂2024年春一上线,就广受推崇,是复单率最高的处方之一。
大健康产品系列中,很多则是以针对当前热门健康话题或缓解亚健康状况而研发的,能融入生活的中医药产品。如轻身丸、平肝清轻饮、解酒茶等。
高祥福表示,当前,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中医药与现代科技、大健康产业的跨界融合,可能会成为破解年轻人亚健康情况加剧、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激增与传统医学资源转化效率不足矛盾的关键路径。
“从大家对乌梅汤2.0的热情中,我们看到、并找到了一条中医药助力健康美好生活的现实可行之路。”高祥福说,“依托互联网医院,我们研发了一系列健康产品,极大地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领域的作用,助益疾病的预防,帮助亚健康人群保持健康。”
据了解,作为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首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建设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科研始终以“解决临床痛点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祥福告诉记者,医院在中药制剂、医疗器械、中医药健康产品研发领域均实现了转化突破。2023年和2024年,医院累计科研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1亿元,高居全省医疗机构榜首,在全国医疗系统也处于第一方阵。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并非一院之功,所以医院搭建了“政策引导——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协同——健康惠民”的全链条创新通路,使“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既高度关联,又形成闭环,实现螺旋式上升发展。
现场展示的转化成果吸引了众人关注。受访者供图
跨界融合,加速成果融入生活
“我们和医院的合作是从去年底开始的,当时就是看中医院的专业技术和品控。”杭州丽香橼芳香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华祥当天带着刚刚生产出来的十多款精油样品赶来参会。
与他签约成果转化的是医院耳鼻喉科,科室主任唐旭霞介绍,这些精油配方前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临床验证。“比如,对耳鸣耳聋病人,我们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睡眠障碍,之前我们已经开展了近十年芳香精油疗法的探索,去年形成了自己的配方,而通过成果转化,团队的研究成果能分享给更多人。”
医院副院长吴建浓表示,医院还特别关注药品和医疗器械系列的转化,这是医院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体现。去年医院入选全省中医系统唯一一家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名单,这既是对医院科研能力的可定,也是对医院引领“浙派中医”传承创新发展的极大期待。
今后,在中医药科研与成果转化方面,医院还将聚焦“卡脖子”领域攻坚,针对中药复方作用机制不明、质量标准体系滞后等痛点,开展循证医学研究与现代技术攻关,让“说得清、看得见、用得好”成为“浙派中医”金名片,同时完善“全链条”转化体系建设、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过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