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当东方树叶遇上儒佛道

潮新闻 葳蕤陈风2025-04-27 10:27全网传播量1798
00:00
00:00
01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上古炎帝时期,茶就被发现具有药用价值,后演变为日常饮品。茶超越物质属性,成为儒佛道三家精神主旨的载体。
02儒家文化理念“和合”“和谐”融入茶文化中,从茶树生态到饮茶敬茶均体现“和”字。儒家平和快乐的格调是中国茶文化主旋律,衍生出茶礼,客来敬茶成为民族性格和风俗。
03唐代陆羽与皎然因茶结缘,开创禅茶一体修行方式,皎然诗中“茶禅一味”理念影响深远。法门寺出土茶具见证当时茶文化及茶叶贸易繁荣,中国茶通过“茶马古道”走向世界。
04中国茶文化追求自然美,明代徐渭描述品茶宜在清幽之地,泡茶品茶均体现对自然美的追求。茶被视为通往“天人合一”境界的桥梁,茶中精品如太平猴魁等备受推崇。
05茶文化与儒佛道相遇,是农耕文明到精神世界的漫长旅程。茶文化呈现多元底色,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治身,共同塑造中国哲学与社会精神内核,中国茶,世界香。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山谷,茅舍草堂。取一瓢清泉,三五好友,围炉煮茶。稍顷,白色雾气从壶盖壶嘴四溢…

这时,看蜷曲的叶瓣在沉浮间全数舒展,如蚕蛹破茧,似武士卸甲,这般的心灵释然裹挟着屋外的潺潺溪水与清脆鸟鸣,将一屋人坠入了返璞归真至纯至美的世外桃源。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生一炉烟火,围一方天地。当缕缕茶香在静谧的午后慢慢升腾,袅袅氤氲中,仿佛正诉说着千年的哲学思考。

在文明曙光初照华夏大地的时候,有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悄然开启了与人类的不解之缘。《晏子春秋》载:“晏婴食茗为常。”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明明白白指出了从树叶、茗至茶至神农氏的深厚渊源。早在上古炎帝时期,这片树叶及其药用价值就被发现,并渐渐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饮料。

茶,乃华夏“国饮”。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与独有的文化符号,它早已超越饮品的物质属性,成为承载儒佛道三家的精神主旨及其哲学、审美与生态智慧的文化基因。儒为表、佛为心、道为骨的一片东方叶子,其诠释的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之精髓所在。从一杯茶中,让你我感受到先人对生活、修行乃至宇宙万物的参透与感悟。

“和合”“和谐”是儒家的文化理念:“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个“和”字融入贯穿到了茶树生态环境、茶叶采摘与国人饮茶、敬茶过程。

北宋茶人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山川至灵之卉,天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凡采茶必以晨兴,不以日出,日出露稀为阳所薄,则使芽之膏腴出耗于内茶及受水而不鲜明。”宋徽宗《大观茶论》亦云:“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儒家平和、快乐的格调,是中国茶文化的主旋律,其道德、礼仪又衍生了茶礼。国人饮茶,故从礼开始,“礼之用,和为贵”。客来敬茶已然成为“礼仪之邦”的民族性格和风俗习惯。“礼”源于儒家思想,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礼仪,彰显为人友善与宽厚。

回过头来看煮茶或者泡茶,讲究的是“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儒家倡导“中庸”的“中”,哲学意义便在于此。生活中的诸多答案,也往往隐藏在滚烫与温热的分寸里。

也许有人会问,茶与佛教结缘,是茶的卓越,还是佛的追逐?

岁月悠悠,红尘沧桑,总有一些相遇,能照亮历史的天空。当你听完被后世称誉为“中国茶道双子星”的故事,心中自会揭开谜底。

天宝十四年(755)十二月,安史之乱爆发。两年后,陆羽(733—804,名疾,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因战乱跟随难民一路东迁至湖州,寄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住持皎然(720-794,字清昼,俗姓谢,为谢灵运十世孙,湖州长城卞山,今浙江长兴人)虽年长陆羽13岁,俩人一番接触,彼此情趣相投,皆独钟于茶,遂开启了他们相伴相知的岁月。《陆文学自传》记载:“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读罢,始觉世间初现“一盏清茶里的千年知音”。

位于杭州城西北40公里处的径山,林翠竹秀,山泉潺潺,且藏于薄雾飘渺之中,这个场景亘古未变。

位于长兴县水口乡的顾渚山茶园,为这对千年知音日后的长袖善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阔舞台。皎然躬耕茶事,开创禅茶一体的修行方式;陆羽从采摘、杀青到焙火全程不落下,这段事无巨细的经历为《茶经》问世夯实了基础。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是皎然同友人、湖州刺史崔石共品越州茶时即兴所作。诗中:“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皎然笔下的茶事活动凸显禅宗茶道的深层内涵和独特魅力。诗中“孰知茶道全尔真”,更是将“茶”与“道”相提并论,首次出现在了天下人的记忆里。

“茶禅一味”理念,虽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丹丘和慧远等僧侣的茶事中显露端倪,但真正成气候的无疑是在中唐。1987年,陕西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皇室御用茶具,足以见证这一时期茶文化以及茶叶贸易的兴盛繁荣,彼时所初具规模的“茶马古道”,更是让丝绸之路茶香万里,使中国茶走向了世界。

西藏博物馆藏品

可以说,唐代禅师的智慧与追求,大大超越同时期其他民族。池步洲《日本遣唐使简史》记载:当年日本“对中国优秀文化益加叹羡和憧憬,朝野上下醉心于学习和模仿,形成一股狂热的学习高潮”。中国茶文化真正被日本人吸收是在日僧荣西二度入宋以后,而在日本被称作茶圣的千利休活动的年份已经到了中国的明朝,与皎然所处的年代整整相差了800年。

国一禅师法钦开创的径山寺,是日本临济宗祖庭和日本茶道之源。禅宗史上首个在生前获皇帝敕号的僧人。

皎然为助陆羽著书,不仅在苕溪岸边筑起草堂,资助解决生活所需,还悉心指导其写作。当其看完《茶经》初稿,竟泼出一瓢冷水:“楚人茶经虚得名”,遂促使陆羽几易其稿。亦师亦友的他更是将自己的《茶诀》精髓融入其中,让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完美问世。皎然圆寂后,陆羽悲痛作悼诗“十载别离成永诀,归来黄叶蔽师坟”,并守护其墓地直至生命尽头。

陆羽在《茶经》定稿时,将“荼”改作“茶”,寓意深远。“人在草木间,浮生半日闲”,一个“茶” 字的拆解,形象地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也寓意着人们在大自然中寻找和分享茶之美妙,体现了中国茶文化对于自然与人关系的独到理解。同时,也使“茶”字得以规范。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殊不知,中国茶道是关于美的哲学。泡茶、品茶均体现了对自然美的追求。

三五好友相聚。葛万明/摄

明代徐渭在他的著作《徐文长秘集》里,关于品茶环境大体有过以下描述:品茶宜在精舍、云林、松月下、花鸟间、清溪白云、布满苔藓的清幽之地;在船头生火,船舱内品茶;直接用素手捧起泉水,在竹林子里生起炉子煮茶品茗等。

品茶的意境,不仅在于景美,焚一炉香,听一支曲,哪怕是沏茶人行云流水的肢体动作,也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静守与茶相携的时光,清雅成诗,云淡风轻,让心灵回归最初的质朴,让善念永存。过往岁月里的成功,失败,憧憬,遗憾,都融进在了这一杯温暖的茶汤里,茶有百味,人生亦然。

茶境茶悟,顺应自然。在道家的逻辑世界里,茶被视为通往“天人合一”境界的桥梁。“道法自然”,既是形而上的宇宙法则,也是实践智慧。如果说,糯香普洱是岁月沉淀透出琥珀色的璀璨诱人,那么,明前龙井自然是与时间赛跑的春天馈赠 。茶,最懂“道法自然”之真谛。

茶中精品——太平猴魁。

中国茶文化以水为镜,映照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

“自古高山出好茶”,为何?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云雾缭绕的齐云山上,弟子见道长采茶时总留顶端一芽,问其故,答曰:“让山雀也有茶可饮。”真正的采摘,不是掠夺,而是留一处缝隙,容天地共享。弟子终于明白了“茶道不孤,与万物共生”的道理。

嫩叶杀青,自动化操作中。

手工炒制龙井茶。

狮峰龙井茶包装中。

有人说,儒佛道,也是茶之道。从前面陈述中可以感知到,茶与三者之相遇,是一次从农耕文明到精神世界的漫长旅程。中国的茶文化根植于悠久的农耕文明之中,经过漫长历史的发展、积淀和兼收并蓄,共同塑造了中国哲学与社会的精神内核。‌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治身,致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茶文化,呈现出多元底色,这也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大特色。

千年儒佛道,万古山水茶。我们在悠悠茶香中,必然会感受到儒家之正气、佛家之和气、道家之清气……中国茶,世界香。

“正清和。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重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国学大师文怀沙书赠作者。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拍摄)

2025年4月27日草于西溪云心阁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