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近日,在南京河西CBD上班的朱先生向媒体吐槽,早上和同事一起购买的同款瑞幸咖啡竟然差了六元,最可气的是自己还购买了瑞幸的“咖啡自由卡”,但每次都比同事贵个两三元,后来更离谱一杯贵了六元。
照理,买了瑞幸“咖啡自由卡”,就该享受瑞幸的会员服务了,没想到比普通用户还要贵,更离谱的是,同一个人用了自由卡的居然比不用自由卡的还贵,那买咖啡自由卡的意义在哪呢?咖啡自由又体现在哪呢?这构成了对消费者的误导,是否涉嫌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
乱象不止于此,朱先生紧接着找了几个同事,打开手机端的瑞幸小程序,发现每个人的价格都不同。以“大西瓜生椰冷萃”为例,最便宜的10.9元,最贵的16.8元。记者在小红书搜索“瑞幸杀熟”的关键词,能看到大量网友的“吐槽”。数百篇笔记,主题基本一样:大都是瑞幸先低后高,买的多了后单价反而变高。循着这些蛛丝马迹,消费者有理由怀疑自己被算计了。
店方拿优惠力度的不同来解释这种价格上的差异,不过是一面之辞,站不住脚。市场认可的是结果,不会轻易相信商家的辩解,只会根据企业的经营行为做出理性的判断。从新闻报道中消费者的亲身体验看,不同的人不同的优惠力度,最后呈现的效果仍然是一人一价。
而且,网友们的反映不是一两天的事,管理者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听到这些反馈,厘清混乱的价格体系。价格是市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这么重要的一项经营指标,管理者怎么可能漠不关心,怎么可能不心知肚明呢?
即使真的存在如店家解释的情况,那也只能说明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一个产品弄出多种价格,说明背后有不同的算法在起作用,价格体系的混乱反映出企业定价机制的混乱,更反映出管理的混乱。内部相互拆台,令出多门,才会导致如此混乱的价格体系,类似这样的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凭什么让消费者买单?
一个市场上同一种商品有不同的零售价格,这对那些价格更高的消费者而言是不公平的。客观上给人一种歧视这一部分消费者的感觉。从这个角度说,瑞幸的“杀熟”跟市场上的其他杀熟行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先培养消费习惯,用低价圈粉,吸引住一批用户,再割韭菜。当然,瑞幸扮演的是平价竞争者的角色,总体而言,价格不高,这跟市场上的一些价格刺客不一样,但便宜不是容忍商家无底线操作的理由,更不是商家违背市场公平原则的借口。
迄今为止,那些被曝光杀熟的企业,哪怕被抓了现行,没有一家敢公开承认,无他,正是因为他们都认识到了信任一旦被破坏,公平一旦被架空的巨大杀伤力和破坏力。消费者不是傻子,不可能容忍被欺骗,一定会选择用脚投票,没有哪个商家可以承受消费者的怒火。这对商家建立长期信誉极为有害。商家的杀熟行为看似精明,其实短视。
信息社会,想隐藏自己的行为很难,算法想算计顾客,顾客也同样可以监督算法,以为凭算法就可以建立一个封闭的商业空间,想法幼稚,不管哪个商家,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市场,不要心存侥幸。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