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杭州的外卖小哥群体中,多了这样一群年轻人——白天,他们身着制服上班,下班后,他们将制服换成外卖服,戴上头盔骑上电动车去送单。他们是来自杭州市场监管部门的青年干部,而这一刻,他们的身份也从外卖平台监管者转变为外卖配送工作体验者。
潮新闻记者从杭州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为了深入推动“小哥友好城市”建设,增进市场监管干部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环境的理解,今天(4月27日)上午,杭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拱墅区市场监管局组织了10余名青年干部开展“沉浸式外卖配送体验”活动。
亲历两天感受外卖小哥们的不易
其实,4月中旬起,已经有一批来自市场监管局的青年干部作为先遣部队体验过外卖小哥工作了。
“我昨天晚上下班后,送了一小时外卖,送了三单,收入大概十块钱吧!哈哈哈!”拱墅区市场监管局网监办负责人陈钰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他手机里的派送记录,有点小自豪。
不过,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说:“对于我这个菜鸟骑手来说,第一次送外卖真的有点难。月黑风高、地形不熟,在送其中一单时,我找了好久才找到小区大门,进去后单元楼又找错。我给买家打电话说外卖在单元门口了,结果买家说‘我就在单元门口,咋没看到你啊’,我才发现送错了单元楼,好尴尬。还好我是个E人,看到有别的小哥路过,赶紧抓住求带路。最后踩着点送到,差点超时。”
和记者聊了不到十分钟,陈钰又换好衣服出发了。
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陈钰一共送了4单。
和前一天相比,陈钰熟练了很多,“昨天第一次尝试我是一单送完再接一单,今天试了试‘进阶版’,同时接了两单。”陈钰说第一单刚取餐就看到一个新单子,取餐点与送餐点和第一单都很接近,于是就接下了。“平台给的时间还蛮充裕的,第一单提前四五分钟送到,第二单的时间就很宽裕了。”
两天的体验下来,陈钰感慨成为一名外卖员的门槛虽然不高,要做好也不是特别容易,需要对商家和小区熟悉,要有爬老小区楼梯的体力,还要学会合理规划取、送餐线路。
带着问题去体验“小哥友好场景”
之所以今天只送了4单,陈钰主要是去感受了小哥驿站、9.9元小哥爱心餐、小哥码等“小哥友好场景”。
陈钰告诉潮新闻记者:“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和外卖平台打交道,‘不要全是干部以为,而要聚焦骑手认为’,我觉得只有体验到了小哥的艰辛,我们的监管举措才会更有温度。”
的确,盲点、痛点,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了才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东新苑农贸市场的一个小哥驿站,那里设立了休息区,配备了充电、饮水机等基础设施,小哥们还可以吃上9.9元小哥爱心餐,“爱心餐一荤两素,吃饱没有问题,还蛮实惠的。”陈钰说。
当天的体验中,他意识到,小哥驿站不仅要建好,“可见可触达”也很重要,“其实在送餐的时候并没有觉得饿,停下来的时候人才会觉得疲惫,更倾向于就近原则,而不会特意再导航去一个小哥驿站。拱墅区现在建有“暖心驿站”290家,数量全市第一,以后建设小哥驿站的时候我们会更多考虑便利性。
2024潮新闻小哥节的启动仪式上,杭州“小哥码”正式发布,陈钰也现场体验了,非常快速地进入了送餐小区。“有些管理比较严格的半封闭式小区,骑手如果开通了“小哥码”,即可通过“浙里办”或“支付宝”扫码,或者手机“碰一下”就能顺利进小区送单,比传统登记模式或者和物业保安专门沟通要便捷很多。”
如何让真正惠及骑手群体的好服务、好政策传达到每一个人,比如平台在骑手入职之初,除了业务技能培训,可以再增加一些政策、权益和服务宣传,也是陈钰实际体验后的心得。
杭州温度背后的民生课题现场教学
“市监青年脱下制服当‘骑手’,不是一场角色扮演游戏,而是一次民生课题的现场教学。”杭州市市场监管局一级调研员汪晓敏表示,新业态劳动者是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市场监管干部既要当好“规则守护者”,更要成为“需求倾听者”,“我们要求青年干部带着问题去配送,带着温度看需求,在送餐途中捕捉政策盲点,感知职业痛点。”
今天的启动仪式在拱墅区的全省首个“骑士学院”举行,外卖平台资深配送骑手为青年干部进行岗前培训,详细讲解接单流程、交通安全规范及突发情况应对技巧。随后,不少青年干部们穿上骑手工装,配备配送装备,分组跟随经验丰富的骑手开启“实战”体验,从抢单、取餐到规划路线,他们亲历了配送全流程。
除了奋战一线体验外卖小哥的工作,拱墅区市场监管局文晖所所长徐诚荣以及拱墅区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中心杨胜男还深入“美团”“饿了么”配送站点,以“临时站长”身份参与日常管理,从晨会调度、系统监控到异常订单处理,全链条感知站点运营压力,并从从监管视角提出标准化管理建议。
自己“当小哥”、“临时站长”,通过角色转换、实地跟单,杭州市监青年干部们以“一日骑手”身份深入街头巷尾,切身感受外卖配送行业的艰辛与需求,为优化行业服务、完善政策制定积累一线经验,是今天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