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 视觉中国
编者按:
家风关系社会风气,事关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从“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的《钱氏家训》,“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了凡四训》,到“孝义传天下”的《郑氏规范》,浙江的家风文化源远流长。
今天,有风君特邀浙江大学教授、博导张梦新,向大家推荐嘉兴南湖学院校长贾文胜教授等著的新书《解构家风密码》,以学理思考为入口、日常实践为出口,探讨新时代传承弘扬好家风的路径。
张梦新 供图
家风,作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精神基因,既是家族传承的血脉纽带,亦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基石。贾文胜教授等著的《解构家风密码》,以系统性思维破译传统家风的文化密码,首次提出于人“忠孝悌节养恕”,于己“勇俭让慎省”的11维研究范式,为当代家风建设提供了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理论框架。
其一,多维解构:传统家风的体系化重构。本书突破传统家风研究的碎片化窠臼,以“于人”与“于己”为逻辑主线,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准则。在“于人”维度中,“忠”被解构为忠于国家、组织与职业的三重境界,既呼应“天下至德”的宏大叙事,又落脚于日常工作的敬业精神;“孝”则通过敬孝、和孝与继孝,串联起生者与逝者的伦理纽带,赋予孝道动态延续的生命力。而“于己”维度中,“勇”以勤勇、智勇、谋勇阐释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俭”从物质节俭延展至精神自律与谦逊处世,展现修身的多重意涵。这种“一德多向”的解析方式,既保留传统美德的核心理念,又注入现代社会的适用性,使家风文化从训诫式说教升华为可践行的价值体系。
志愿者以大鼓书和民谣传唱等方式传播良好家风。拍友 潘学康 摄
其二,范式创新: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平衡。作为国内首部系统解构传统家风的理论专著,本书的范式创新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以“99个点位”细化道德实践,如“恕”包含利益、习惯、过错之怨的化解策略,“省”涵盖为人、交友、学习的反思路径,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场景下的行为指南;其二,采用“溯源探义—内涵分层—结语升华”的论述结构,既考据文字源流以夯实文化根基,又以故事形态增强可读性。例如,“节”字从礼节、气节到中节的递进,既彰显“方圆有道”的处世哲学,又通过历史典故与当代案例的穿插,让理论浸润于鲜活叙事之中。这种“寓理于例”的书写策略,恰是本书入选浙江省廉洁优秀读物的关键——它让廉洁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从口号变为行动。
其三,现实观照:家风与时代精神的共振。在物质丰裕而精神焦虑的当下,本书对家风的解构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书中“慎初、慎独、慎为”的修身理念,直指网络时代个体自律的困境;“兄弟共扶”“兼济天下”的馈道精神,则为原子化社会重构人际信任提供方案。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将家风局限于私域伦理,而是通过“忠于职业”“谋勇顺势”等维度,将家庭美德与职业操守、社会责任相勾连,呼应了新时代对“家国同构”文化的召唤。 这种从“齐家”到“治国”的逻辑延伸,使传统家风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现场。记者 董旭明 拍友 童菁菁 摄
《解构家风密码》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贴近大众的修身指南。它用现代学术语言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以体系化、场景化的阐释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本书不仅为家风研究开辟了新范式,更启示我们:唯有将道德伦理转化为具体实践,方能真正实现家风的代际传承与文化复兴。这一探索,或许正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密码所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