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洋溢着艺术书香的读书活动“摄影与书籍——春天里·读书会”,在萧山区东巢文化艺术公园·空剧场顺利举办。
活动以摄影书为媒介,邀请四位业界专家分享创作故事,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影像与书籍的独特魅力。
浙江摄影出版社艺术总监郑幼幼以《如何构思一本摄影书》为分享主题,以艺术家蒋鹏逸的《草尾》为实例,揭秘摄影书从构思到成书的“生长”过程。她将编辑比作“图书导演”,强调“素材应自然生长为完整的叙事”,并分享了函套设计、纸张选择等细节如何呼应主题,引发观众对书籍装帧的深度思考。
纪录片导演张海龙以《某个黄昏兰州的背景》为题,解析如何为画册“瘦身”。他提出“一图未必胜千文”,通过为摄影集撰写图注,赋予照片更丰富的故事性。
摄影史学者晋永权带来《赋彩照:20世纪下半叶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着色照片》,展示5000余张民间手工上色老照片。他从塔尔伯特的首本摄影书讲起,探讨银盐与色彩交融背后的社会心理:“这些‘五颜六色又单调划一’的图像,是普通人对抗黑白时代的温柔抗争。”
两届荷赛奖得主傅拥军幽默开场:“今天留下的都是真爱!”
他分享《那些影响我的书》,从5毛钱淘到的旧杂志《摄影》到张照堂的手工书,他坦言“二手书教会我摄影的本质是真诚”。谈及乡村影像调查时,他呼吁:“扎根田野,才能拍出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除此之外,活动现场还特别设置了提问互动环节。观众们提了各种问题,比如图片编辑究竟可否言说;视觉作品的意义究竟是靠主观的阐释还是应该让视觉说话;如何拍下可以代表时代的照片;既然这些书这么好,为什么会绝版……
老师们对这些问题都做了耐心地解答,并将精美书籍通过抽取盲盒形式送给观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