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年度跨界叙事|李娟:阿勒泰群山的背阴面

潮新闻 记者 陈新怡2025-04-20 00:09全网传播量13.8万
00:00
00:00
014月19日,李娟《我的阿勒泰》获春风年度跨界叙事奖,其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也现象级爆红。
02李娟对非虚构写作有复杂情感,直播中称自己的写作为“讨好式”,后改为“体谅的心态写作”。
03李娟用现代视角记录传统牧民生活,文字中总能找到链接共鸣的画面,作品中天然去矫饰的词句或并非偶得。
04李娟形容自己的梦想是拥有“比整个王国还要完整的世界”,2024年,她搬入天山脚下新家,并悉心打理。
05新作《夜行车》里,李娟更勇敢地展露自己,分享路上的遭遇,读者称其更坦然了。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在牧民之间,流传着滴水泉的传说。

在戈壁滩最最干涸的腹心地带,掩藏着奇迹般的泉水,它用静静滴落的水珠,滋润沿途的旅人、牧民和司机,滋润那些艰难的跋涉和挣扎的生活。

对很多在都市中困顿和迷茫的人来说,阿勒泰,就是滴水泉般的存在。

4月19日“春风悦读之夜”,第13届春风悦读榜揭晓,李娟的《我的阿勒泰》获春风年度跨界叙事奖。

“上面是天,深蓝明净,下面是草场,一碧万顷。森林在右边浩荡,群山在左边嶙峋,身边的河流淙淙,奔淌不息。前面是山谷的尽头,后面是山谷的另一个尽头。自己的马,自己的牛羊,自己的骆驼,在不远处静默……”

阿勒泰的美景随着李娟的笔尖缓缓流出,不少读者合上书页,浮想联翩。

刘涵/摄

去年,由它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现象级爆红,天空高远、河流闪闪发亮的阿勒泰成了更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从剧中到现实,观众惊讶地发现,原来真的可以有景色漂亮成这个样子。

“李娟写的真的是非虚构。”花城出版社文化编辑室主任周思仪调侃道。

非虚构,贯穿了李娟的创作,从《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再到《羊道》三部曲、《冬牧场》《遥远的向日葵地》,从场景到情节再到情感,都是李娟从生活中汲取所得。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不久,李娟在《花城》杂志推出了新作《夜行车》。

【1】

2024年5月,李娟在乌鲁木齐郊外接受了一场直播访谈。

“有时候我很讨厌自己,很讨厌《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因为写得太讨巧了。”

李娟的一番话让主持人震惊,人怎么可以这么实诚。

“我精确地去衡量了别人的情感,把握了别人的态度,这是一种算计式的写作。”李娟沉默着,又补充道。对《我的阿勒泰》,她说自己总有一种复杂、矛盾的情感。

在直播进行到一半时,她又折回去,改了说法——从算计式写作,到讨好式写作,再到体谅的心态写作。

她总是纠结,担心自己说的不够准确。

这也是她很少接受采访和活动的原因,对公开的表达,诚实如她,总担心谨慎不够。

这样的诚实和谨慎也反馈在她的文稿中。

李娟用艰难来形容自己的写作状态:一边思考一边否定,一边思考一边修改。

在编辑眼里,李娟对文稿的把握可以称得上“字斟句酌”。

举个例子,在《羊道》三部曲里卡西的出场:还不到五月,卡西就换上了短袖T恤,在微凉的空气中露出了健康明亮的胳膊。

李娟想了想,又加了一个字,变成:在微凉的空气中露出了健康明亮的“光”胳膊。

画面有了。

刘涵/摄

现在想想,《我的阿勒泰》中那些天然去矫饰的词句,或许并非是偶得。

李娟在四川、新疆两地读书、长大的经历,让她早早学会在传统牧民生活中,用现代视角去观察周遭的人和事。

不同于当地作家,李娟总是能用眼睛和情感,在同和不同之间,找到链接共鸣的画面——

读者和她的文字一起辗转于夏牧场、冬牧场,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边跑边跳边唱着歌。看到她兴致来了,便扔下杂货店跑去漫山遍野地玩,奔跑一阵,停下来,回头张望一阵。

一道参加弹唱会、乡村舞会,认识各种各样的哈萨克牧民、少年、姑娘,偷听正在恋爱的他们煲电话粥,时间一长,便和她一般气得直跺脚:“都快12点了,还让不让人回家睡觉啊?”

“我每写一句话,就会想到,别人在看这句话,别人会不会喜欢?我希望能够被别人接受,希望能够被别人喜爱,我要投其所好,要进入他的眼睛、进入他的视线,这是卑微的小孩心态。”李娟说。

没有人会讨厌一位任性、光明、从容、欢乐的少女,正如没有人不向往阿勒泰这样美好、温暖的世外一隅。

20岁提笔的少女李娟,回避了生活中的艰辛与痛苦、颠沛与流离,那是阿勒泰群山的背阴面,深暗、阴潮、粘稠,携着秘密,屏着呼吸。

读者只能从偶尔的情感缝隙中,窥见一角。

从外地安家的妈妈,带着尚未成熟的少女和年迈体弱的外婆,随着牧人的脚步,四处为家。

她们曾带着空空的行李,远离老家的旧瓦屋,在记忆梦回的时候,把院子里喂猫的石钵注满清水。

她们曾被扔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中,在棚布下和一堆商品挤了一个晚上,靠着棚布和碎塑料布拥有一小片栖身之地。

她们曾前往幽暗寂静的密林,有时候,是母亲一个人去,少女只能在土路上无止尽地张望和等待。

但到最后,这些大地和风雨中的跋涉,总会被少女用调侃的口吻消解成阿勒泰的一朵云、一棵树、一朵花。

就像她在书中写的那般,阳光穿过狂乱呼啸着的风,犹带激情一般熠熠闪耀,在空气中颤动,将她的手指照耀得闪闪发光。

刘涵/摄

【2】

长大,一直是少女的梦想。

长大意味着自我掌控,能够脱离动荡不安的被动式搬家,迈入稳定的生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天天在里面呆着。

从1999年发表作品开始,印象中李娟好像从来没变过。

边框眼睛,短发,休闲装,一听到笑话眼睛就会眯得如同月牙。

一个暑假,有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来看她,一张口便是“娟姐姐。”

李娟听到,不厌其烦地纠正:“要叫李娟阿姨才对。”

小朋友不依,和同行的妈妈、外婆一起,叫她“娟姐”,辈份乱得一塌糊涂。

次数纠正得多了,小朋友问她:“你为什么这么介意这件事呢?”

这把李娟问住了。

“少女化其实是件挺可怕的事情,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姨,是一个年长的人,是一个正常地面对衰老的人。”在后来的访谈中,李娟补充道。

李娟不喜欢出远门,在社交账号里,她介绍自己:不做报告、不讲课、不喜欢签名。

在周思仪的印象中,李娟仅有的几场线下活动,还是在2018年出版新作《遥远的向日葵地》和2023年夏天她在喀什书城做的一场读者见面会。

在为数不多的采访中,她形容自己的梦想是拥有一个小院子——两分地,只种着几棵辣椒番茄,几行韭菜,只养着一只猫,两只鸡。只有两间小房,一桌一椅一床,一面锅,一只碗。

李娟将其总结为“比整个王国还要完整的世界”。

刘涵/摄

2024年,她搬入了新家,新家在天山下,距离城区50公里,房子明亮温馨,还带一个小院子。

去她家的客人,往往会震惊她家的那几盆鸭脚木。

这种在南方常见的植物,喜温喜湿,要想在新疆养得蓬勃旺盛,并不容易。

在李娟家里,鸭脚木高得能够触到天花板,她大刀阔斧地修剪了一番,修剪下来的枝条舍不得扔,随手插土里,又活了。没办法,李娟自己又养了一批,还送给朋友一批。

更多的植物还在她的院子里。

李娟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放在了建设院子上,就连里面的土,也是她一车一车从城里的花木市场买了搬回来的。

她调侃自己:“屁大点院子,就十几个平方,在这块弹丸之地上费的功夫加起来,足够开垦二十亩荒地了。”

在院子里她种下了辣椒、番茄、眉豆、小白菜、油白菜……还有两棵树,一棵枫树,一棵苹果树。

枫树是李娟从垃圾堆带来的,别人不要扔了好几天,李娟看叶子茂盛,根脉健壮,就扛回家,请保安师傅帮忙种在院子一角。

新疆的冬天,又长又冷,她在下雪前,用保温棉,将树仔细地包了起来。

同样被救助、被细心照料的,还有家里的两只小猫。

再冷的天,猫也要出去浪,李娟不舍得它们在家关禁闭,每天都要带它们出去放风,猫一下就跑没影了。

每次领居小姑娘见到她,不禁感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李姐,同样还在找猫。”

有了猫之后,李娟更不出远门了,这并不意味着她与外界的完全隔绝。

李娟的社交方式是直播,有时她会掏出手机,镜头里她溜猫、铲雪、包饺子,隔三差五地和读者在留言区互动。

不见面、极少回消息,我问编辑:“如果平时想要联系娟姨,怎么办?”

编辑无奈:“趁她溜猫时掏出手机发消息。”

刘涵/摄

【3】

李娟形容自己像猫咪,受伤了要躲起来,健康的时候才会跑到人们跟前凑来凑去。

《我的阿勒泰》再版时,李娟重读了一遍,在最新的自序中,她这样写道:“我坦然于自己记录的真实经历与真实情感,却没意识到记录时的选择与回避。”

暴露情感就像暴露伤口一样,是一件没有安全感的事情。

就像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中与外婆诉说的那般:“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里,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

我很好奇,二十年过去,依靠自己建立起自我王国的李娟,是否能够更加直接地面对自己,面对写作?

答案藏在她的新作《夜行车》里。

当少女走出阿勒泰,坐在飞驰的夜行车上,苦苦忍耐,等待天亮和终点。

“我讨厌远行,讨厌坐长途车。”李娟写。

比起纠结,更多的是坦荡的展露。

在《夜行车》里,她分享自己在路上的遭遇,写陌生人在火车上的拒绝,写司机在汽车上的性骚扰,写自己曾经遇到的偷盗与抢劫。

“抵达同时也是抵消吧?是对之前所有痛苦的否定。抵达同时也是抵挡吧?是在为旅行的意义强行定性。”在《夜行车》里的“我”扪心自问。

有读者发现了,这时候的李娟,不一样了,更勇敢,更坦然了。

在滴水泉的传说中,和李娟母女一样,主角从内地来到新疆,在泉水边扎起了帐篷,做起了营生。

时代更迭,在无边无际的等待之中,他们仍没有离开,因为滴水泉,是他们无处可去的容身之所。

这是他们的结尾,但不是李娟的。

记忆中的阿勒泰少女,背上了行囊,或许有天,她会走向更远的地方,去发掘、去探险。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17)
潮客_ctvhj8 · 2025-04-20 04:20 · 湖北武汉回复
电视剧也挺好看的
潮客_24qwzy · 2025-04-20 03:49 · 浙江杭州回复
这本书不仅是对远方之地的诗意描绘,更是一次对人性、生活和自然的深刻反思
潮客_sgtqh6 · 2025-04-20 03:34 · 浙江杭州回复
这样的文字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原来幸福可以如此简单。
红牛great · 2025-04-20 03:33 · 浙江杭州回复
看过《我的阿勒泰》,才明白原来生活可以这么诗意!李娟笔下的草原、河流和牧民,每一帧都像画一样美。
深海的乌贼 · 2025-04-20 03:29 · 浙江杭州回复
通过李娟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也能从中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潮客_3nfyh6 · 2025-04-20 03:14 · 浙江杭州回复
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李娟那样热爱生活,再苦的日子也会变得甜起来,向这位伟大的女性致敬!
潮客_wpw6h5 · 2025-04-20 03:13 · 上海回复
她写的不是风景,而是生命的力量。那些背阴面的苦难被她轻轻化解成阳光下的笑声,太有感染力了!
潮客_24qw4r · 2025-04-20 03:05 · 浙江杭州回复
多少人因为这本书种草了阿勒泰的
潮客_dyg8h2 · 2025-04-20 02:54 · 浙江杭州回复
每次读李娟的文字都觉得心安,仿佛自己也站在了阿勒泰的大草原上,听风看云,无忧无虑。
酒仙诗白 · 2025-04-20 02:54 · 浙江杭州回复
李娟说她讨厌“讨好式写作”,可她的真诚恰恰是最打动人的地方,谁会不喜欢这样坦率的作家呢?
潮客_24qw4i · 2025-04-20 02:23 · 浙江杭州回复
从《羊道》到《冬牧场》,李娟总能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这才是真正的文学魅力吧!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