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从“牵手”到“共生” 浙川串起互补共赢的进阶之路

    潮新闻 记者 张源2025-04-19 06:17全网传播量22.1万
    00:00
    00:00
    01浙川两地通过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科研团队联合攻克益生菌生产难题。
    02益生菌菌种库保藏超2000株,10余株实现产业转化,获多项国家及省级荣誉。
    03浙川技术团队合作开发新型铁路货车控制阀,推动行业技术跨越。
    04浙川协作不仅促进经济发展,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情感交融。
    05两地协作推动浙川东西部在科研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迈向更高水平。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从杭州到成都,2.5小时的飞机,或是13小时的高铁,地图上的漫长跨越,正被两地日益紧密的合作往来不断缩短。

    近年来,通过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浙川两省往来更为密切,串联起一段跨越千里的“浙川情谊”。

    两个团队

    在成都新希望乳业科技研究院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实验室里闪烁的仪器灯光与忙碌的身影交织。团队领头人李启明专注于益生菌新菌株种库和性能研究,而远在 2000 公里外的杭州,新希望双峰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赵广生,是他最紧密的“云端战友”。

    “我国益生菌行业起步较晚,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活菌生产技术,此前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所以我们也正在积极研究。”赵广生表示,在发酵过程中,往往需要尝试很多特殊菌种。然而我国益生菌优质种质相对资源匮乏、功能性科学循证不足、产业转化能力弱,这些难题亟待攻克。对此,浙川两地团队开启了科研攻坚之路。

    工作人员正在研究菌株性能。采访对象供图

    在四川,团队深入特色发酵食品和民族地域人群,定向筛选特质益生菌菌种;在浙江,赵广生团队联合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依托浙江在食品科研领域的深厚积淀,积累益生菌产业化研究经验。

    两个团队密切配合,实验室里,上百轮的验证与测试反复进行;生产线旁,每一次参数调整都凝聚着两地科研人员的心血。

    如今,菌种库保藏菌株超2000株,10余株实现产业转化,推动食用乳酸菌及益生菌国产替代进程,让自主知识产权的乳酸菌规模化生产从蓝图变为现实。

    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不仅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更成为浙川科研协作的闪亮名片。

    赵广生透露,团队已将目光投向益生菌的下一代——后生元研究,让进入肠道后的衰减的益生菌,发挥更大的价值,保留更多乳制品中的营养物质,持续领跑行业创新赛道。

    一通电话

    从成都向西南驱车1小时,工业城市眉山的机械轰鸣声中,浙江台州人周加存开启了新一轮的技术攻坚之旅。经营铁路货车控制阀配件公司的他,每年近半时间奔波于浙川之间,27年的坚守,让这段约2000公里的路途印满奋斗足迹。

    中车眉山公司作为当地“老牌企业”,对产品质量有着严苛要求。本周,周加存带着新型控制阀阀体铸件方案研讨的任务而来。“控制阀是铁路货车制动系统的关键部件,内部气路复杂,铸造工艺容不得半点马虎。”他深知,铸件质量直接关乎制动系统性能,容不得丝毫懈怠。

    中车眉山公司的生产车间。采访对象供图

    在周加存的印象中,最让他难忘的是20多年前的一通电话。2003年,中车眉山公司提出要开发8-9个气路的控制阀阀体,这远超市场现有水平。空气阀气路越多,内部串通的风险越高,铸造工艺难度要求越高,这是行业公认的难题。

    但浙川两地的技术团队没有退缩,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从设计方案到材料选择,从功能优化到工艺改进,一次次研讨,一次次试验,最终实现优质控制阀阀体量产,推动行业技术向前跨越一大步。

    “在发展路上,我们不是孤军奋战。”周加存感慨,每当遇到技术、资金难题,四川的专家和企业总会及时伸出援手,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如今,他的公司每年向中车眉山公司供应20-30种控制阀,销售额达3000万元,成为浙川产业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本。

    浙川两地,一在东海之滨,一临巴蜀之地,虽相隔万水千山,却在东西部协作的伟大实践中紧密相连。浙川协作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合作,更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情感交融的深度联动。从科研创新到产业发展,从技术突破到民生改善,两地心手相牵,奋力推动浙川东西部协作迈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