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为了和观众的约定,改造剧院也要引进它,这部音乐剧究竟有何魔力?

    潮新闻 记者 陈宇浩2025-04-16 07:59全网传播量3万
    00:00
    00:00
    012025年12月9日,《剧院魅影》音乐剧在杭州大剧院连演16场,创下杭州音乐剧类目演出场次最多纪录,半天票房突破600万元。
    022002年,《悲惨世界》音乐剧中国首演,动用波音747运输道具,开创中国演出市场对国际顶级音乐剧深刻认知的先河,经历艰难谈判后采用“阶梯式付款”方式。
    032019年起,杭州大剧院尝试引进《剧院魅影》,但因技术条件不达标未能如愿,直至2024年剧院二十周年庆典上观众票选使其名列前茅,大剧院决定改造剧场结构满足演出要求。
    04《剧院魅影》舞台设计复杂,包括2531个门等细节,标志性道具巨型吊灯重达450公斤,需特殊剧场结构支持,杭州大剧院为此进行了多次改造尝试。
    05杭州大剧院为《剧院魅影》剧组提供120间家庭房等后勤保障,满足150多人剧组21天内完成16场演出的需求,体现了大剧院对观众的“宠粉”之心。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12月9日,当杭州大剧院的幕布缓缓拉开,那盏重达一吨的巨型水晶吊灯将在1500名观众的屏息中“砸”向舞台。这惊心动魄的十秒,凝聚着一座城市长达六年的等待——英文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终于登陆杭州,连演16场的同时,也将创下杭州音乐剧类目演出场次最多的纪录。

    4月7日开票当天,仅仅半天时间,票房就突破了600万元,社交平台上,“圆梦魅影”的晒图一度成为当天的“主升浪”。 

    而在狂欢背后,一段横跨20多年、辗转上海与杭州的“双城叙事”正浮出水面:从2002年《悲惨世界》中国首演时动用波音747运输道具的破冰之举,到如今杭州为《剧院魅影》改造剧场结构的硬核“宠粉”,全球顶级音乐剧的中国之旅,比舞台上的呈现还要带感。 

    从波音747到“定金博弈”:一部音乐剧的中国“破冰” 

    当《剧院魅影》1986年在伦敦西区首演时,恐怕无人能预见它与中国产生的奇妙共振。这部音乐剧史上的现象级作品,以21种语言版本征服205个城市的战绩,在全球商业剧场领域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 

    但它的中国故事,却要从另一部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说起——2002年上海大剧院引进该剧时,一场改写行业规则的跨国博弈已悄然铺就《剧院魅影》东渡的“航路”。 

    1988年冬,前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在洛杉矶第一次观看了《悲惨世界》。他听不懂英文台词,却为舞台上流动的悲怆与希望泪流满面。 

    2002年上海街头《悲惨世界》的宣传刀旗。高瑜青/摄 来源:上海大剧院公众号

    多年后,当他主导上海大剧院引进这部音乐剧时,才发现国际顶级制作背后藏着近乎“疯狂”的规则——对方开口第一条就是:所有舞台设备必须用一架波音747货机整体运输,且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跨国搬运。 

    “当时国内连音乐剧这个概念都尚未普及,更别说动用货机运道具了。”但英国制作人麦金托什公司的要求源于精密计算:所有舞台装置的尺寸严丝合缝对应货舱容积,海运拆装会导致价值千万的定制设备报废。

    最终,上海一家初创的货运公司接下军令状,波音747货机抵达上海后,他们用18辆十吨平板车完成浦东机场到剧院的史诗级接力,50名装卸工彻夜奋战,将这座“移动剧院”搬上舞台。 

    当年从浦东机场把道具运往上海大剧院的平板车。金定根/摄 来源:上海大剧院公众号

    这场博弈背后,是中国演出市场对国际顶流音乐剧的第一次深刻认知。 

    更大的挑战藏在合同条款里。按照国际惯例,演出方要求签约后立即支付50%定金,演出前付清全款。但依据中国政策,涉外演出需凭文化批文才能申请外汇,流程至少需数月。

    双方僵持不下时,中方谈判代表拍出一张纸:“这是我们的国情,但诚意可以写进合同里。”最终达成的“阶梯式付款”开创先例:批文后付30%,剧团抵沪付30%,演出一半再付30%,尾款10%留至收官……曲折的过程,也为后来者蹚出了一条“中国式引进”的路。 

    时隔两年后,《剧院魅影》也首次来到中国,2004年在上海首演时,连过道都挤满了观众。人们不会想到,这场盛况为二十年后《剧院魅影》的杭州之行埋下了伏笔——当那盏象征命运的水晶吊灯开始在中国剧场闪烁时,一个等待了六年的故事已悄然续写。 

    六年的等待与一场“宠粉”约定

    引进《剧院魅影》这颗种子,其实从六年前就已经埋下。2019年,杭州大剧院开始跟《剧院魅影》团队有了接触,但技术考察报告回复——“灯光渡桥高度不够,栅顶吊挂条件不达标”。 

    这里有必要先做一点小小的普及,《剧院魅影》的故事发生在巴黎歌剧院,舞台上的“歌剧院”结构极度复杂——包括2531 个门、7593 把钥匙、6英里长的地下暗道,以及宽敞气派的大理石楼梯。 

    为了追求真实感,当年设计师甚至几次前往巴黎歌剧院实地考察,还原了宏伟楼梯、地下湖的贡多拉船等场景,当然最富盛名的,还是那盏会从观众头顶滑落的巨型吊灯。 

    巨大的水晶吊灯是《剧院魅影》的标志性道具

    这盏可折叠巨型吊灯重达450公斤,直径约为3米,由48个灯泡和6000颗手工穿制的水晶珠子组成,剧中最具张力的一幕,就是该“庞然大物”会以接近每秒3米的最快下降速度精准砸向舞台,而常规剧场结构根本无法负荷这种“暴力美学”。 

    此后几年,杭州大剧院也做过多次尝试,但因为种种原因,引进《剧院魅影》这件事一直未能如愿。转机出现在2024年——剧院二十周年庆典上,在一场“20部重磅好剧回归”的投票中,《剧院魅影》名列前茅。“观众的票选结果,就是我们最大的KPI。”杭州大剧院总经理姜佳念告诉记者,从那时起,大家下定决心,“不能再错过第三次,也不想让观众留有遗憾。” 

    据记者了解,其实改造的核心点就是提升舞台灯光渡桥高度,为增加吊点创造条件,最终满足舞台栅顶的承重要求,“过去几年,改造方案陆续修改了5、6稿,直到不久前,团方才最终确认。” 杭州大剧院相关演出负责人告诉记者。 

    杭州大剧院内景

    如果说硬件改造是啃硬骨头,那后勤保障则是“绣花功夫”。 

    150多人的《剧院魅影》剧组抵达杭州后,将在21天内完成16场演出,这样一个超级大团的的出行等要求非常多,其中最“棘手”的一项是:需要120间家庭房,可以满足做饭、洗衣服等一切日常生活需求。

    在杭州,要满足这个家庭房数量,一家酒店显然无法承载,“但如果分散在几家酒店,相互之间距离还不能太远。” 杭州大剧院相关演出负责人说,目前杭州大剧院还在动用一切资源,希望能实现最妥帖、便利的安排。 

    还有餐饮,因为演员们来自不同国家、分属不同种族,甚至每天的现场工作餐也会有五花八门的注意事项,包括素食、甜品、无麸质餐等等,“同样是一项事无巨细的工作”。 

    对比当年的“波音747整机运输”,时隔二十多年,国际顶流音乐剧的引进,依然“不好伺候”,算上演出费用、场租费用、吃住行费用等等,目前《剧院魅影》杭州站的成本,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但这不正是大剧院‘宠粉’的意义所在么?”姜佳念说。 

    但数字远非全部意义。对杭州观众而言,这是一场迟到的“圆梦”;对剧院从业者而言,则是一次自我挑战。12月,当那座华丽的“巴黎歌剧院”在杭州登陆,也将同时创下音乐剧类目演出场次最多(16场)的纪录。那时,剧场里响亮的掌声,同样将是这座城市最大的诚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蔚

    相关新闻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游吟诗人》将再度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