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打野”,不能成撒野

    潮新闻 评论员 项向荣2025-04-14 06:53全网传播量38.6万
    00:00
    00:00
    01“打野”潮流兴起,成都彭州山区出现不文明“打野”现象,导致农作物和药材受损。
    022023年起,“打野”活动在社交媒体上走红,但需注意安全问题,每年因野菜中毒事件超500起,受害人数超3000人。
    03“打野”需注意法律问题,私人园地和国家公园等地不能随意采摘,非法采摘珍稀植物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04部分“打野”者采摘过量、乱丢垃圾,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坏影响,警方提醒需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的可持续性。
    05倡导文明“打野”,尊重当地习俗和规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职责,需提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场地情况。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手机页面截图

    “打野”是对“挖野菜”的一种新称呼。据媒体报道,随着“打野”潮流的兴起,近期成都彭州山区也遭受了不少不文明“打野”、“强盗式”打野的问题。比如,农家园子里的竹笋刚冒尖就被挖走,树苗被砍断,每斤价值数百元的药材,常因游客误踩导致成片损毁,“一脚下去就有十多株幼苗遭殃”。

    自2023年以来,“打野”活动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春季和秋季都是“打野”的最佳时间,不少网友晒图分享起野葱、蕨菜在内的“打野”收获,幸福感满满。亲近自然,无可厚非,只是“打野”也需讲文明,不能因为是在野外就可以随意放纵。

    首先,“打野”要注意安全,要具备基本的植物知识,辨识哪些野菜有毒哪些可以食用,并且如何安全烹饪。每年春秋季,因为误挖不可食用的野蘑菇等野菜、因烹饪不当而中毒的事件屡见不鲜。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最新数据,我国每年野菜中毒事件有500余起,受害人数超过3000人,其中春季占比高达65%。

    其次,要注意法律问题,农民家的菜园子自然不能去“打野”,你这么一打,可能真影响他们的年收成了,不要把“打野”变成撒野与打劫。不仅私人园地不能去“打野”,还有一些法律规定的地方也不能去,比如国家公园。按照规定,在国家公园内“打野”属于违法行为,将面临相应的处罚。即使不是国家公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非法采摘或破坏珍稀植物,也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这些都是要注意的地方。

    更要注意的一种情况是,一些人“打野”时的采摘量远远超过需求量,甚至到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的地步;在“打野”过程中随地丢垃圾,现场变成垃圾堆。种种不文明的“打野”行为,给山区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警方为此提醒:野蛮挖掘、采摘,会破坏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涸泽而渔”的“打野”方式极大破坏了植物生长的可持续性。

    不文明的“打野”行为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让我们失去宝贵的自然资源。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值得提倡,但也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和相关规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职责。不能肆意妄为,激化矛盾,出门“打野”前一定要提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场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文明采摘。“打野”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文明的体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评丨家长建议取消“护学岗”,公共服务不足如何弥补?
    潮评丨入职要签“不参加考公考编承诺书” 企业管理越线了
    潮评丨测评到一半突然带货,“第三方测评”不能沦为“第三方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