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男子造谣“地铁猥亵案二人相识”被抓 法律尊严不容践踏

潮新闻 评论员 项向荣2025-04-12 04:18全网传播量26.5万
00:00
00:00
014月8日,上海地铁1号线发生猥亵事件,涉事男子被行政拘留,网民杨某编造谣言称双方自导自演,女方也被拘留。上海警方迅速辟谣,锁定造谣者。
02谣言传播让受害女生遭受二次伤害,加剧社会对受害者的偏见和误解,导致更多人在遭遇侵害时选择沉默。同时,谣言还制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
03近年来,为博流量、蹭热度而编造谣言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女生穿睡衣下楼取快递被编造黄谣。这些谣言不仅干扰案件侦办,更让受害者陷入舆论漩涡。
04上海地铁猥亵事件后,出现奇葩言论,如同情猥亵者、指责受害者穿着等,其中“瑜伽裤原罪论”更值得警惕,这与女生穿短裙活该被骚扰的歪理相似。
05给受害者造黄谣和“瑜伽裤原罪论”等违法行为,虽具体事件不同,但都属于同一性质,法治社会下,法律尊严不容践踏。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图源: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总队官方微博

4月8日,上海地铁1号线发生男子姚某猥亵女乘客事件,涉事者被警方行政拘留。随后,网民杨某为博取关注,编造“双方相识并自导自演”谣言,称涉事双方实为熟人关系,女方系某社交群群主,二人策划“剧本”以博取流量,女方因虚构事实被拘留。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明确辟谣,指出该传言纯属捏造,造谣者杨某这么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已被依法查处。

传这种谣言的人可以说是“又蠢又坏”,还好上海警方反应迅速,通过技术溯源锁定造谣者,切断谣言传播链,从而没有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对受害者也未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可奇怪的是,为什么总有人通过造别人的“黄谣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知这样做的伤害有多大?“上海地铁猥亵事件系当事双方策划”的谣言一出现,竟然一传十十传百,后续很多人对受害女生又发起了攻击。再往远的来说,杨某的行为绝非个例,近年来,为博流量、蹭热度而编造谣言的现象屡见不鲜,女生穿睡衣下楼取个快递都能被编出弥天黄谣来。

这些黄谣不仅干扰案件侦办,更让受害者陷入舆论漩涡,遭受二次伤害 。它是对受害者的无情践踏,让受害者在身心遭受创伤后,还要承受无端指责和恶意揣测。尤其是在性骚扰这类敏感案件中,谣言的传播会让受害者背负巨大心理压力,加剧社会对受害者的偏见和误解,导致更多人在遭遇侵害时选择沉默。同时将猥亵案扭曲为“双方合谋”,利用了公众对“熟人犯罪”的隐忧,制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

实际上上海地铁猥亵案这事儿炸开锅后,网上蹦出的奇葩言论不止“双方是约好的剧本”这一波,比如猥亵者姚某成了某些人同情的对象,说“他工作体面、老婆漂亮,肯定有苦衷”。有人说不该曝光他打了马赛克的照片,说影响他和家人,全然忘了他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更出格的是,甚至有一拨人盯着受害者的瑜伽裤不放,说“裤子包得这么紧就是找刺激”。事件引发的“瑜伽裤原罪论”更值得警惕,这和女生穿短裙活该被骚扰的歪理如出一辙。

给受害者造黄谣和“瑜伽裤原罪论”都是有违法治社会的奇葩与违法行为,虽具体事件不同,但都属于同一性质。而法治社会,法律尊严不容践踏。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潮评丨副校长论文抄袭7年前英文论文,跨语种查重很难吗?
潮评丨男子地铁内“表白同性”?别让流量“污”了公共议题
潮评丨“甲亢哥”中国行,为何“卤鹅哥”也赢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