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纸短情长,很多人发来“最后一封电报”,期待这份美好和心意能被记录

    潮新闻 记者 章然 梁亮2025-04-10 23:01全网传播量1.3万
    00:00
    00:00
    015月1日起,杭州将停止电报服务,引发市民怀旧潮。杭州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积压2600封电报,众多市民排队寄出“最后一封电报”。
    02浙传学子通过电报记录青春,43位学生发来“青春”电报,内容涉及青春迷惘、爱情美好及远方亲人的思念,字里行间透露着青春的模样和对未来的期许。
    0355岁的庄建根决定给已故的姐姐发去电报,传递新居信息和温暖的消息,回忆了当年电报作为快速通讯手段在亲人离世消息传递中的重要性。
    04武警战士孙旭想发给两年后的自己一封电报,询问是否仍坚守军营,表达了对军营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05印象西湖艺术团演员杨婷婷通过电报表达对未来自己的期许,希望能在舞台上始终保持对细节的苛求和精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热爱。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5月1日,杭州将全面停止电报服务。

    这些天,很多市民、游客赶赴杭州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携带身份证和满腔的怀旧情绪,想要寄出最后一封电报。(在杭州发电报这事太疯狂,已积压2600封,还有大批年轻人不断涌去)

    杭州电信的“电报往事”也被记者挖掘:1988年杭州电报鼎盛时期,一年收发194.85万份电报,杭州几乎每个电信营业厅都有电报业务,每天晚上都有许多人在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通宵排队发电报。(他最后一封电报想发给西湖边顶流明星,更多杭州电报往事被提及)

    自潮新闻·钱江晚报发起了“最后一封电报”的征集活动,很多人都给编辑部发来了他们的“电报”,生活感悟、人生哲理、烟火日常等,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被记录。

    有读者说,若是自己写的“最后一封电报”能被刊登出来,会非常开心。但即使没能入选,用“电报”形式把一个人生阶段想要表达的话说出来,也很有意义。

    43位浙传学子发来“青春”电报,封封让人感怀

    青春的滋味,从43位浙传学子的“电报”里可以品味一二。

    他们平均年龄20岁左右,有人正经历着青春的迷惘,有人在感受爱情的美好,也有人心系远方的亲人……

    那些鲜活的文字,字字诉说着青春的模样。

    学子匡慕泽发来的电报内容是,“我希望,杭州的春天再长一点。帮我记得20岁这年的春和景明里,你忧伤但明亮的模样。”她说,想发给多年后可能不再年轻的自己。

    “希望多年后的我,收到这封电报,也收到定格在20岁那一年盎然的春意。”匡慕泽说。

    匡慕泽拍摄的春日照片。受访者提供

    许多浙传学子选择把电报发给好友。

    王子瑶想发给远在北京的好友阿唐,“阿唐,生命自有它的准则,祝我们平日快乐。”

    “这句话取自孙燕姿的《平日快乐》,原歌词是‘生命自有它的准则,抓不住预测的可能,趁一切都在原地各自美好,致敬这人生,祝我们平日快乐,做平凡的人。’”王子瑶说,希望能够和好友共勉,“我们无需变得多闪耀,只要做平凡的人、唱平凡的歌,希望她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平日快乐。”

    王一喆也想发给好友电报,“在我的家乡的你,请记得每一缕风都是我的拥抱,记得身边的草木云水拼出的是在你左右的我。不用惋惜现在,因为思念的人终会相遇。”她说,我们是初中相识的好友,一个在河北一个在江西,虽然相隔一千多公里,但彼此倾诉、相互鼓励、分享苦和乐的经历,让我们达成另一种意义上的形影不离。

    王一喆说,相信无论命运如何兜兜转转,人生轨迹一定会有重叠的那一天。

    学子们还有更多“电报”内容,他们希望用这种方式纪念电报,也留下青春记忆。

    电报化作思念,飞到故人旁

    55岁的庄建根思索再三,决定发出短短的一句话:“已迁新居,门前四桔树。”

    他想把这份电报发往桐乡濮院镇新河村,发给自己的姐姐。

    35年前,庄建根在江西当兵。

    彼时,没有太多即时通信的手段,所有的惦念一般都以书信的形式传达。一封信寄出去,差不多半个月后才能收到。跟书信相比,2个小时左右便能传递消息的电报算得上“迅速”。

    所以,当你收到一封电报,其实暗含着传递的事情很“急切”。

    “当年从家里收到电报,就代表家里出事了。”庄建根在部队里收到过两次电报,都是被告知亲人离世的消息,其中一次是姐姐。彼时,部队里的电报员拿着抄写好的信息找到他的时候,庄建根整个人都懵了。

    庄建根在写字。沈敏杰 摄 

    队里的指导员陪着他去了车站,当他乘车到南昌,又从南昌到杭州,再从杭州回到老家时,一切都太晚了。“所有的仪式都办完了,只剩遗憾。”庄建根说。

    所以最后一封电报,庄建根想发给姐姐。虽然收件人已经不在,但是他仍想通过电报给姐姐传递点温暖的消息。

    这些年,村里变化很大。

    家里的老宅和姐姐家所在的片区都复垦为农田,庄建根跟许多村民都搬进了两三公里外的新社区。新居前留有空地,庄建根就把老宅前曾种着四棵桔子树移栽过来两棵,又新植了两棵。“没想到都种活了。”

    这一周桔子树正在陆续开花,庄建根心中感慨。他印象中的姐姐美丽、温柔,喜欢赏花,“我现在都记得,她带着牛仔蓝的帽子去镇江看琼花。她要是能来新居的桔子树下赏花,该多好。”

    发给未来的自己,坚信一切更好

    武警台州支队玉环中队的战士孙旭说,他想发给两年后的自己。内容就写,“你会继续爱着这里对吧?鸢飞而知天高,路行才知艰远,愿你不负这一路迷彩与硝烟。”

    2024年6月大学毕业时,孙旭收到了三家公司的offer,工作地点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

    去大城市闯荡,曾经是这个山东小伙的愿望。“说没有犹豫和挣扎是不可能的,但又感觉现在不做这件事,以后就再没有机会了。”

    孙旭口中的“这件事”就是入伍。

    小时候,部队对于孙旭来说,是爷爷奶奶老房门框上的“光荣之家”门牌、是二叔的优秀士兵证章、是路上遇到的迷彩服叔叔们。

    孙旭家距离营区很近,“当时,挺好奇营区里到底是什么样子。”

    大学时,孙旭和其他大学生一样,从大一暑假开始,他忙着投简历、卷实习经历。但偶尔走神发呆的时候,孙旭的脑海里会窜出一个问题,“这些真的是你想做的吗?”但并没有答案。

    直到毕业季,到了不得不抉择的时刻。

    孙旭。受访者提供

    “年轻的时候,得干一些酷的事情吧!”孙旭拒绝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

    2024年9月,他穿上军装来到了海岛玉环。

    孙旭终于看到营区大门里面的世界。“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部队生活艰苦、枯燥,在哨位上一站就是半天,但海风悄悄地吹着,野虫大胆地鸣着,这样“纯天然”的时刻,又让孙旭觉得“一切都值了”。

    两年后,孙旭将服役期满。

    所以他想发封电报,问问那时候的自己,是不是没后悔来军营一趟,是不是准备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哨位上。

    还有印象西湖艺术团演员杨婷婷发来的“最后一封电报”内容是,“用足尖在湖水中展现湖光月影,把浪漫融入江南水色。”

    印象西湖《最忆是杭州》是杭州旅游文化的“金名片”,来自山西的杨婷婷一直觉得很幸运能参与其中。经历过6年专业芭蕾训练与8年中国民族民间舞及古典舞的修习,她希望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和热爱,“这封电报发给未来的自己,那时,我是否仍保留着对细节的苛求,始终保持着如履薄冰的精准,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在杭州发电报这事太疯狂,已积压2600封,还有大批年轻人不断涌去
    他最后一封电报想发给西湖边顶流明星,更多杭州电报往事被提及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