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评|黄昏恋的破茧时刻:浙产剧《我的后半生》如何重塑中国家庭的代际对话

潮新闻 林梅 费文泰2025-04-09 08:45全网传播量1716
00:00
00:00
01浙产剧《我的后半生》热播,张国立主演,讲述退休教授相亲故事,展现老年人情感自主权。
02《我的后半生》通过沈卓然四段相亲,消减社会对老年人情感偏见,升华个体生命力认识,每次相亲都否定“退休即退出社会”认知。
03儿媳刘丽娜见证公公相亲,从监控到学习,倒置代际学习关系,颠覆传统家庭长辈话语权。
04导演董富来用暖色调和诙谐配乐处理剧本,剧中沉默瞬间刺穿喜剧表象,触及存在主义话题,展现生命虚无的集体反抗。
05该剧展现叙事尊严,非浪漫化想象或简单调解,而是通过相亲让三代人重新发现爱的能力与年龄无关,情感觉醒永远不晚。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浙产剧《我的后半生》正在央视热播,该剧由赏心悦目(杭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张国立主演,讲述了退休教授沈卓然在发妻去世以后,在老友的鼓励下开启相亲之旅的故事。

剧中,沈家儿媳妇刘丽娜见证了公公的四段感情经历,从中学习不同女性的闪光点,也因为过度参与其中而闹出不少笑话。

通过轻松幽默的叙事风格, 不仅展现了老年人追求情感生活的勇气,更深刻探讨了代际之间的情感认知差异与和解的可能。

《我的后半生》以轻喜剧的笔触,撬动了中国家庭剧长期回避的问题,老年人的情感自主权。

张国立饰演的退休老教授沈卓然通过其四段相亲经历, 不仅完成了自我重塑,更成为唤醒子女情感认知的“家庭催化剂”。 

这部剧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出黄昏恋的酸甜苦辣,更在于揭示了代际关系中隐秘的权力博弈与和解的可能。

 一、消减年龄偏见

电视剧通过沈卓然的四段感情经历,消减了社会对老年人情感的刻板印象。

沈卓然与女舞者的交往重燃他对艺术的兴趣,和女企业家的短暂相处唤醒其事业野心。每一次相亲都是对"退休即退出社会"这一认知的否定。

编剧蓝小汐巧妙地将老年相亲从“找老伴”的实用主义,升华为个体生命力的重新认识。

当沈卓然在咖啡厅局促地整理领带时,镜头捕捉到的不是他的滑稽,而是一个灵魂对尊严的郑重其事。

 二、颠覆长辈绝对话语权

老爸谈恋爱,全家跟着学。

儿媳刘丽娜作为全程见证者,构成了剧中最巧妙的笔墨。她最初以为公公把关之名行监控之实,却在过程中逐渐暴露自己的情感空缺。

当她把公公女友的穿搭技巧、 生活态度挪用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上时,喜剧效果下掩藏的是残酷真相:年轻一代的情感教育,竟然需要从长辈的恋爱中偷师。

这种倒置的代际学习关系,彻底颠倒了传统家庭剧“长辈教化晚辈”的家庭霸权。

 三、超越类型框架

导演董富来用暖色调滤镜和诙谐配乐磨平了剧本的尖锐性,但剧中那些突然沉默的瞬间——例如沈卓然在亡妻墓前汇报相亲进度的独白,依然刺穿了喜剧的表象。

老人用相亲抵抗死亡焦虑的方式,与儿子用工作麻木自我、儿媳用消费填补空虚形成呼应。

 这种对生命虚无的集体反抗,让《我的后半生》超越了家长里短, 触及存在主义的核心话题:当社会角色褪去,人如何证明自己依然“活着”。 

总结

在银发婚恋题材往往存在于猎奇或煽情的创作环境中,《我的后半生》展现出了难得的叙事尊严。

它既不是对老年情感的浪漫化想象,也不是对家庭矛盾的简单调解,而是通过一场相亲引发的蝴蝶效应,让三代人在碰撞中重新发现:爱的能力与年龄无关, 而情感的觉醒,永远不嫌太晚。

当沈卓然最终拒绝为了符合子女期待而将就时,那个倔强的背影,或许正是国产家庭剧一直在等待的英雄形象。

(作者林梅系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科技大学校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科技大学黄河文化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费文泰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硕士生)

(图片源于剧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潮剧评:讲一讲那些热播剧
光影潮声,浙里直击
相关新闻
写点生活|螺蛳
晚潮|春光一段属琼花
写点生活|走,上菜场开盲盒去
晚潮|蕙兰飘香胡则史迹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