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无语良师”碑上的1449个名字,是生命的另一种绽放

    潮新闻 记者 杨茜 实习生 孙晨洋 通讯员 杨可 杨荣 富祯祯 2025-04-01 23:21全网传播量27.8万
    00:00
    00:00
    01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树立“无语良师”碑,纪念1449位大体老师,他们通过遗体捐献支持医学教育。其中,退休教师吴芳如捐献角膜和遗体,延续教育使命。
    0294岁退休医生陈麟湘病逝后,捐献脑组织、眼角膜和遗体,延续医者使命。她的眼角膜已成功移植,让患者重见光明。
    03浙江省截至2025年2月底,累计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登记人数超36.4万,实现捐献案例数千例,为浙江健康贡献力量。
    04东阳市佐村镇香溪村张家畈自然村,10%常住人口成为遗体(组织)捐献志愿者,由厉兴阳发起,引发连锁反应,平均年龄64.9岁。
    05张家畈村的捐献行动证明遗体(组织)捐献需深入传播、积极引导,已带动周边村民加入捐献行列。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他们的生命已然终结,却无私地浇灌着他人的健康之树;他们的躯体或许不再完整,却时刻庇护着他人的生命周全;他们的音容虽已消散,但纯洁高贵的灵魂将在世间永存;他们不恋山清水秀的墓地,却让浩瀚的爱成为人间美景”。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矗立着一座“无语良师”碑,碑上镌刻着的颂词,正是大体老师们献身医学教育的真实写照。

    1449个捐赠者,摈弃旧俗、突破传统,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谢幕。

    名字的背后,是破茧成蝶,是生生不息。

    浙江大学医学院供图

    生前桃李满天下

    身后站上无声课堂

    吴芳如的名字是刚刚镌刻在“无语良师”碑上的。

    去年12月,88岁的退休教师吴芳如走完人生旅程。按照遗愿,她的遗体被送往浙江大学医学院,角膜捐献给眼库。这位执教33年的老教师,用特殊的方式完成了“最后一课”。

    吴芳如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1960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浙江体育学院、浙江师范学院、杭州拱宸桥中学、杭州第十五中学(现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任教,直至1993年退休,获得校级先进工作者、局先进工作者、教育系统爱生积极分子等荣誉。

    在儿子修先生的眼中,母亲是一位“古板”的老师,对学生的每一件事都很上心,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曾经班上有一个学生通过了飞行员招考的体检,可因为喜欢踢球、贪玩,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吴芳如发现后,主动帮他制定学习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帮他提升文化课成绩,一直督促他,这个学生最终考上了航空学院。退休后,还常常有学生来家里探望她。“来的学生很多,每次都能坐满一桌。”修先生回忆道。

    2021年,听闻同事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吴芳如和丈夫也毅然决定加入这一行列。

    “母亲一直教导我们‘厚养薄葬’,她觉得不需要墓地和墓碑,只希望把骨灰埋下家门口的桂花树下,来年桂花开的时候,还能闻闻熟悉的桂花香。”

    签署志愿书后,吴芳如将志愿书放在床头柜里,并郑重告诉家人,一旦发生意外,就拿着志愿书完成她的捐献心愿。

    如今,“无语良师”碑上,吴芳如的名字后面还留了一个空位,“父亲希望百年之后,也成为一名大体老师,和母亲名字连在一起。”

    在母亲的感染下,修先生和爱人也决定未来签署遗体捐献志愿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将眼角膜捐献,将遗体用做医学研究,是三尺讲台的坚守,亦是生命馈赠的无声课堂。

    73岁仍在坐诊

    换个“战场”继续救死扶伤

    赵慧还沉浸在母亲离世的悲恸中。

    3月25日,94岁的退休医生陈麟湘病逝。她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延续医者使命——捐献脑组织、眼角膜和遗体。

    “母亲的眼角膜让患者重见光明,是对她最好的缅怀,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有一种爱足以超越生命的长度。”赵慧哽咽着说。陈麟湘的眼角膜已成功移植,让患者重见光明,感受世间美好。她的遗体和脑组织也将用于医学研究,在另一个“战场”上延续着救死扶伤的使命。

    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疗事业。1982年,陈麟湘到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工作,担任妇产科副主任,在无影灯下参与了无数台手术,每一刀、每一针都倾注着对生命的尊重。在她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科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还成立了专科,一批批优秀的妇产科人才在她的细心培养下茁壮成长。即便到了退休的年龄,陈麟湘也没有停下脚步,坚持坐诊到73岁,用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继续守护着患者的健康。

    2005年,她被确诊为乳腺癌,身心遭受巨大痛苦。然而,磨难并未就此结束,次年她又因房颤安装了支架。病痛的折磨,从未动摇她内心深处的那份坚定。

    2015年,84岁的陈麟湘毅然写下了捐献申请书,签下了遗体和器官捐献志愿书。此后,这份承载着她心愿的志愿书一直被带在身边。“每次母亲入院治疗,都不忘叮嘱我带上装有捐献志愿书的袋子。”赵慧说。

    在她的印象里,母亲总是忙于工作,有时候一两天都见不到面,她自己就拿着饭票去食堂吃饭,还要提热水回家洗漱。“母亲的决定,我一点也不意外,她太热爱医生这份职业了。所以从小耳濡目染,我也进入了医院工作。”赵慧说。

    很快,陈麟湘的名字也将出现在“无语良师”碑上。母亲成为了大体老师,赵慧很感慨:“向默默奉献又静静守护的他们致敬,也希望医学前进的道路上,他们不被遗忘。”

    平均年龄64.9岁

    10%的村民成为捐献志愿者

    浙江省2010年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2016年红十字系统启动遗体、组织捐献工作。截至2025年2月底,全省累计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登记人数超过36.4万人,实现人体器官捐献2760例,遗体捐献1735例,眼组织捐献3093例,硬脑膜捐献44例,为浙江健康贡献了力量。

    在这些捐献志愿者中,有老兵,有老师,有医生,更多的是没有身份标签的普通人,甚至是农村的老人。

    在大众的认知中,偏远山区、年长人群易受传统观念束缚。

    但在东阳市佐村镇香溪村张家畈自然村里,遗体(组织)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达到10人,约占常住人口1/10。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志愿者出现?

    张家畈是一个常住人口仅百余人的偏远山村,这场“爱的接力”最早由金华好人、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厉兴阳发起。这名“慈善达人”,多年来义务为村里修路、捐资安装石凳,14年累计献血16800毫升。5年前,他陪家人赴杭就医时得知,捐献遗体(组织)能用于医学研究,就毫不犹豫报了名。

    这一举动引发了邻里的连锁反应。同村表哥金秀跃早年在嘉兴打工,曾亲眼见证一名工友签字登记,这次受亲人鼓舞,毅然选择加入;“老大哥”楼金龙跟着报名登记:“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我没有后顾之忧”……“他签,我也签”一时成了张家畈村民的口头语。

    76岁的金茂根在去年5月签署了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去年12月,老人就因病去世,成了村里首位践行承诺的遗体(组织)捐献者,成功捐献了遗体和角膜。“村里对我的照顾也很多,这份爱,我也想回报。”

    志愿捐献者的名单越拉越长:金海斌、裘福娜、王忠其、王云阳……他们中,最年轻的47岁,最年长者已百岁,平均年龄64.9岁。从点滴善意到集体选择,张家畈村志愿捐献遗体(组织)蔚然成风,还带动周边自然村的两名村民加入。

    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业务科科长曹燕芳表示:“张家畈的老人们用行动告诉我们,遗体(组织)捐献并非不可接受,而是需要深入传播、积极引导。”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生命如花 永续绽放
    5793个名字背后是大爱!浙江举办纪念活动缅怀人体器官捐献者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