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的李叔(化名)没想到,2个多月前被一只小野猫咬伤中指,让持续他高烧了一个多月,最终在医院躺了9天,才总算恢复健康。
IC photo 供图 (图文无关)
被小野猫狠狠咬了一口,高烧反复发作
2024年11月,正在村里遛弯的李叔,无意中看到了一只眼睛似乎受伤的小野猫,正在土路边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他连忙弯下腰,伸出手,想帮它理顺毛发,看看它到底有没有受伤。不料,过度紧张的小野猫没能理解李叔的善意,反而扭头对着李叔右手就是狠狠一口。李叔躲闪不及,中指顿时涌出鲜血。
李叔打小就喜欢小动物,被猫猫狗狗抓伤咬伤也不是头一回了。所以,他看到伤口不大,血也很快止住了,便没太当回事儿。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叔再也没有见到过那只小野猫,他手指的伤口逐渐愈合,身体也没有出现异常。
然而,就在李叔几乎忘记这事儿的时候,2025年1月,高烧突然袭来,他右臂肘窝内侧偏上的地方也鼓起一个鸡蛋大小的肿块,稍微触碰便疼痛难忍。在当地医院,医生询问病史后,通过检查排除了狂犬病,然后按照治疗普通感染的思路,对李叔进行了对症治疗。
但断断续续治疗一个多月后,李叔的高烧仍反复发作,手肘窝的肿块也越长越大。疼痛难忍的时候,他恨不得自己一刀将这个肿块给剜下来。由于治疗效果不佳,当地医院建议李叔前往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猫抓病”才是真凶,看似寻常却需重视
2月17日,持续高烧不退的李叔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接诊的主任医师张旋详细了解病史和既往检查及治疗情况后,认为很有可能是野猫咬伤导致的“猫抓病”。
考虑到常规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张旋为李叔安排了淋巴结穿刺等全面检查,希望能够找到病原学依据,以明确后续治疗的方向和思路。
果然,检查结果显示,导致李叔感染的是一种名为“汉赛巴尔通体”的细菌。这也是“猫抓病”的致病源。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喜欢小动物的人们大多对狂犬病有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被小动物咬伤后,如果处理不当,还有可能导致其他疾病。猫抓病就是其中一种不太常见的疾病。”李叔的主管医生主治医师刘范伟介绍,顾名思义,猫抓病是因携带巴尔通体的猫科动物,尤其是1岁以下幼猫(携带率高达40%),抓伤、咬伤或舔舐开放性伤口而引发的感染性疾病。
此外,接触猫跳蚤、粪便或用摸完猫的手揉眼睛也有潜在感染的风险。当巴尔通体侵入人体,会引发一系列症状。例如,伤口处会出现红斑、丘疹,随后可能发展为水疱,伴有瘙痒感。随着病情发展,皮损同侧的淋巴结开始肿大并伴有红、肿、热、痛的局部症状,这也是猫抓病较为典型的症状之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全身性不适症状。少数情况下,猫抓病可能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病、眼部病变等。
虽然明确了诊断,但由于李叔的病情延宕较久,导致感染严重,而且常用一线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症状始终无法得到很好控制。为此,张旋使用了新型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配合对症退热、止痛等措施,终于将李叔的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其手臂的肿块也逐渐消退。
前段时间,李叔终于康复出院,但后续还要复查炎症状况并密切监测体温。
被小动物咬伤不要慌,做好这几点
感染病科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杨益大提醒,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200万例动物相关感染病例,猫爪病只是冰山一角。随着越来越多的小动物作为宠物进入人类家庭,不慎被小动物抓伤咬伤成为越来越常见的情况,但是仍有不少人对于由此带来的健康风险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严重后果。如不慎被动物致伤,可以根据最新的《动物致伤处置专家共识》和国际指南建议处理。
特殊情况头面部受伤者,应遵医嘱进行CT、MRI等检查,排查深层损伤。免疫力低下者,无论伤口大小,都应遵医嘱预防性用抗生素。
疫苗接种尽快前往医院或当地疾控中心,向医生详细描述受伤情况,包括动物种类、是否健康、咬伤的部位和程度等,以便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及接种何种疫苗。
如果可能,尽量观察咬人的小动物在接下来 10 天内的健康状况。若小动物出现行为异常、抽搐、流涎等症状,应立即告知医生。
在伤口愈合期间,要密切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疼痛加剧、渗液、发热等感染迹象。同时注意自身是否有发热、头痛、乏力、烦躁、恐水等不适症状,一旦出现,务必立即就医。在就医时,要记得向医生叙述曾被小动物咬伤的病史,并详细描述受伤情况,以便医生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对症治疗。
张旋建议,无论是对家庭宠物,还是对野生动物,都要避免过度逗弄,防止被抓伤咬伤。特别是对于儿童,家长要做好监护,教导孩子与小动物相处的正确方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