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著名花鸟画家朱颖人今晨归道山,一路走好!

    潮新闻 美术报2025-03-29 11:39全网传播量2.3万
    00:00
    00:00
    01朱颖人,中国著名写意花鸟画家,于3月29日仙逝。他一生致力于艺术教育,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培养众多名家弟子。
    02朱颖人艺术生涯76载,作品融合传统与创新,2019年和2024年分别举办“记得先生——朱颖人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和“朱颖人笔下的欣于所遇”展,展出众多新作。
    03朱颖人将艺术无私传承,不仅教学生涯长达67年,还多次向家乡捐赠画作,推动绘画艺术发展。
    04朱颖人画作注重写意与精神性,强调观察生活与表达情感,作品生动富有联想。晚年他开始探索抽象水墨,寻求自我突破。
    05朱颖人去世后,各界人士纷纷表达哀思,怀念他的艺术贡献与人格魅力。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今天(3月29日)上午,惊闻朱颖人仙逝。

    朱颖人,中国著名写意花鸟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员、吴茀之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潘天寿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朱颖人先生是江苏常熟人,自幼便得当地画家蔡卓群的启蒙指教,考入苏州美专学习。1952年,他在西子湖畔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留校,从此一生施教,桃李满天下。

    留校后的朱颖人被列为吴茀之先生入室弟子,并受潘天寿先生和诸乐山等教授亲授。在执行教学任务的同时,朱颖人下苦工研习中国传统笔墨之精华以及美院名师的技法,笔耕不辍,从吴门画派到浙派绘画兼收并蓄,不断丰富着自己的艺术语言。潘天寿先生倡议的诗书画印全面研究全面发展,他认真践行,收获颇丰。

    1961年夏随潘天寿先生(左一)、吴茀之(左二) 、诸乐三(左三)到温州江心寺参观。右二为朱颖人

    1961年夏吴茀之先生(左一)在家中授课,右二为朱颖人。

    在中国美院中国画教学的谱系中,朱老师是承上启下的典型代表。他对笔墨的理解全面深入,作品功力深厚,意境清雅淡宕。九十多岁高龄的他仍精进不已,笔墨境界又幡然大变。

    在其于2019年举办的“记得先生——朱颖人中国画笔墨传习展”上,他表示,自己是来交作业的,“我希望我的笔墨特点柔而韧,还有力,画面精神是恬静清润,在每一张新画里能添加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视觉元素,以呈现自己的结构、用笔、用墨、用水和用色。笔墨是底子,当笔墨和个人的情趣性格一致时,一张画才得以完整成立,才是有精神的。”

    2019年举办的“记得先生——朱颖人中国画笔墨传习展”现场

    朱颖人日课的功夫

    2024年,经过5年的筹备,他又举办了“朱颖人笔下的欣于所遇”展,在这次展览中,共展出了朱颖人先生新作50余件。他将走过的坎坷、遇过的美好都融进了笔墨之中,虽年逾九旬,落笔仍是一派天真烂漫,动人心弦:笔下的松鼠或偃或仰,或沉思或悠游,极富灵性;花卉题材众多,姿态各异,一派欣欣向荣,异彩纷呈的景象。书法作品,内容多为意味隽永的短句,耐人寻味,富有哲思,笔墨巧拙,饶有天趣。

    2019年,在美术报推出的“走进名家画室”栏目中,记者走进朱颖人的家中,与这位已年届90岁的老师展开了一次深入的采访。今日,重刊此文,纪念朱颖人先生。

    根植传统 九十求变

    ——访花鸟画家朱颖人

    ■本报记者 俞越

    当记者敲开朱颖人的家门,迎面是朱老师及师母灿烂、温暖的笑容。现年90岁的朱颖人仍然笔耕不辍,年纪大了,他习惯在自己的家中画画,家,也成为最好的画室。屋子不大,书桌和书却占了半间房子;书桌不大,不妨碍他勾画心中丘壑。就在前不久,他将不同时期艺术代表作57件和教学示范及课徒画稿68件,师辈陈摩、潘天寿、诸乐三书画手稿5件,共计130件捐给家乡,由常熟博物馆永久收藏。在他看来,这是他回馈家乡、将艺术传承下去的一种方式。

    朱颖人   在枯藤老树浅水之东   2022年   纸本水墨 

    朱颖人   细竹清风   1990年

    为师:艺术不能藏私

    90年的生涯,朱颖人与艺术结缘76载。从13岁开始,他跟随蔡卓群学画,17岁那年考入苏州美专,随颜文樑、孙文林学习油画;19岁考入杭州国立艺专,随林风眠、倪贻德、关良等学习油画,练就了坚实的绘画艺术功底。30岁时,在学校安排下,他跟随吴茀之先生学习国画,并得到了潘天寿、诸乐三等名家的指导。一路走来,朱颖人很幸运,得到众多名师的指点,而在多年的教学生涯里,他也选择成为一位“不藏私”的老师。

    朱颖人 引得清风蝶影来 1962年 (此幅由吴茀之先生补竹并题款)

    在他长达67年的教学生涯中,不乏像刘文西、张立辰、吴山明这样的名家弟子。中央美院原院长潘公凯称他为“很熟悉很尊敬的老教授”,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称赞他是“庄正蓄风骨”。有学生和他开玩笑,说“朱老师你都教会了他们,我们怎么办?”听到这话,朱颖人温和地笑了:“他们来问我,那我就尽我的能力指出他们的缺点,看到他人进步,我感到很高兴。”没有华丽、夸张的辞藻,感受更多的是朱老师的朴实真诚。不少后学者在其他画家前辈、老师那儿碰了壁,求教到朱颖人这里,他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会亲自示范,帮助他们理解,在他看来,绘画是大家的,不需要保密,“我的老师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人,他们都是画给我看的。人家要学,我也应该画给他们看。”朱颖人不怕“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反而觉得“我一直是教书的,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朱颖人  工笔荷花  1962年

    朱颖人  芙蓉花   1964年

    朱颖人  良种   1982年

    在鲐背之年,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的画作和珍藏的老师的作品,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些精品力作,这亦是他的不藏私。“绘画的各个画派是需要交流的,浙江有浙派,江苏常熟有虞山画派,我一直在思索,虞山画派这一路的传承,变化不大,总想给他们一些浙派的气息,便想到拿我的和我老师的画回去,让他们能做些参考,如果有喜欢的,吸收一些,使画派的风格产生一些变化,推动绘画的发展。”这个想法盘旋在他的脑海许久,2016年,他就向家乡捐赠了60多幅自己的精品力作,今年又捐赠了130件作品,“我选比较好的作品给家乡的博物馆,让大家看下浙派的画和虞山画派有什么不同,希望能引起一些思考。”

    为艺:画出“再想一下”的作品

    细观朱颖人的画,同样是牡丹、鸡冠花、梅花、鱼儿、小鸟,在他笔下,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只小松鼠,却总是活灵活现,仿佛就要跃出纸面来。在朱颖人看来,近些年国内画坛上偏重于工笔画,画得很写实,有些作品就像是相片,鸟就是鸟、树就是树,无法让观众产生联想。“这是一个大问题,绘画一路发展下来,画得‘像’很容易做到,但还应该要有一些更深的感悟。”他觉得,要使作品凸显写意花鸟画最重要和根本的品质——精神性。

    朱颖人  在枯藤老树浅水之东   2022年   纸本水墨 

    朱颖人的作品《四顾无人欲下来》,画面中,一只正要从树上跳跃下来的小松鼠,张大圆圆的眼睛,左顾右盼,查看周围环境是否安全,那机灵劲儿令人忍俊不禁;同样是《鱼乐图》,画中的鱼儿不再是跳跃的、运动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悠闲的栖息在莲叶下亦是一种快乐。

    朱颖人   轻烟外 水接天   2022年    纸本水墨 

    如此生动的花鸟,充满了朱颖人对生活的感性和逸性。“我平时喜欢观察有情趣的、吸引我的东西。”求学时,从孤山的宿舍窗口里向外望去,小松鼠一会儿上蹿下跳,一会儿“滋溜”一下从树干正面绕到了背面,这样逗趣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中。人们常说出门旅游“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朱颖人可不这样,“别人说你睡一会儿吧,我可睡不着。树的颜色什么样,鸟飞过是什么样的动态……无论是色彩还是动物,它们给我的感觉,都萦绕在脑海中。”带学生下乡写生的时候,他就告诫同学们,看到喜欢的事物,先想一想,如何用一篇短文章来描写这个情节,或是用诗来表达这个场景,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画面表达才会更深一些,富于联想,他自身也从中得益。在他看来,好多画失败之处就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感觉,“画坏了也挂起来看看,不好在什么地方,再回想,再考虑,再画。”

    突破:传统转向新水墨

    在笔墨形式语言和自然花鸟生命之间,朱颖人建构起了一种通畅而有机的关联,一种极强的形式感,一种多变的生动性。“朱颖人先生用笔精到,对于中国花鸟画的笔墨深有研究,表现题材非常广泛,造型能力非常好,可以画各种各样山石环境、花木飞禽,笔墨和对象的形态结合得非常贴切。”潘公凯这样评价道。

    朱颖人  笔痕 之一 (局部) 2019年   纸本水墨

    朱颖人  笔痕之二    2019年   纸本水墨

    传统花鸟画对朱颖人而言是信手拈来,但他却不甘于就这样一直画下去,抽象的水墨当成他今后思考的方向:将笔墨和意境拆分开来考虑,如何把笔墨往前推,把意境更深入下去。可喜的是,在此次的回乡展中,他展出了8张吸收抽象画派风格的作品,将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成果。早在多年前,他就有这样的想法,到如今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深刻,“现在画的,好多都是10多年前的印象,现在回过头重新再考虑:过去是怎么想的,感动我的是什么内容,感动在什么地方,该怎么去表现?”“我想到了八大山人的鸟,这在生活中是没有的,但我们又能明显感觉到这是一只鸟,八大夸张了鸟的几个特点,在似与不似之间,画出了精神气。”朱颖人觉得,他现在的作品,笔墨和形象紧密地纠缠在一起,得先把笔墨和形象分开来研究,把笔墨放开来,胆子再大一些,用简练的笔墨来表现特征、精神,跳出形而入精神。

    朱颖人   篆藤庚子册之六    2020年   纸本水墨 

    朱颖人   霜风洗耳   2022年   纸本水墨 

    采访结束,朱颖人坚持送我们下楼,目送我们离去。年逾九秩,从艺76载,然而,在这条路上,无论是回报家乡、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寻求自我突破,朱颖人始终保持着拳拳赤子之心,如孩童般探索艺术的未知世界。

    (发表于2019年8月17日美术报)

    各界怀念朱颖人老师:

    张耕源在朋友圈发布泣告:恩师朱颖人今晨归道山,一路平安!这是刚前两天给我题的字,已成绝笔。弥足珍贵!永存念想!

    众多圈内外人士,在美术报公众号里留言,表达对朱颖人先生的哀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