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近日,湖北襄阳市中心医院正在招募“标准化病人”,要求这些“病人演员”有一定表演能力,能通过肢体动作、表情和语言,精准模拟如咳嗽、腹痛等各种病患症状,还要记住病史等剧本细节。他们参与医院教学考核,按小时给钱。
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热议:没病装病还能赚钱?笑称现代职场人终于能名正言顺装病。有些人甚至调侃道:“戏精的春天来了,只要给钱,我本色出演。”
医院招病人演员是噱头还是良药?当然不是噱头。标准化病人能模拟真实诊疗场景,让医护人员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诊疗水平,未来能更好地服务患者。标准化病人模式最早源自加拿大,近年来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在医学教育中早有应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自2000年起培训“标准化病人”,专职演员时薪高达300元,因为这些“病人演员”是辅助医学生临床技能训练、参与教学考核的重要角色,不仅起到扮演患者的作用,还充当评估者、教学指导者的角色。他们的存在,能为医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诊疗场景,能有效避免真实病人因反复接受问诊和查体所带来的风险和不适,助力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帮助医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实践,保证医学教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对普通人而言,这是个新奇兼职,既能发挥表演特长,又能赚点外快,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但要真干这活儿,可不能光想着好玩。虽说招募门槛不高,18到65岁、高中及以上文化、身体健康就能报名,但想当好“标准化病人”绝非易事。扮演者不仅要通过专业培训,将病症、病史、情绪等细节模仿得淋漓尽致,还得按教学需求反复“发病”,对演技和耐力都是极大考验。
有人担心,会不会有人会演上瘾选择“演疯”,那就看每个人对“表演”这份工作的理解和选择了。但不管怎么说,对这份看似不正经的工作得认真对待,因为它不是医院的噱头而是治病的良药。因此希望应聘的人都能用心、深入了解各种病症表现,尊重医学教学,把这个独特的角色扮演好,让医院教学更有效,也让自己的经历更有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