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一震动就紧张!升学季的“选择题”又来了,选名校还是找适合的成长路径?

潮新闻 记者 金丹丹2025-03-28 09:31全网传播量28万
00:00
00:00
01进入三月下旬,杭城“小升初”热度迅猛。
02家长群里消息纷飞,涉及孩子升学的小道消息和升学经验分享不断,家长普遍感到焦虑与期待交织。
03不少家长在孩子升学问题上陷入迷茫,纠结于选择热门民办学校还是直升初中的“特色班”。
04民转公学校热度攀升,去年杭州主城区9所民转公学校派位比均超4:1,原因是民转公学校兼具民办和公办优势。
05苏其一家在四所优质初中间难以抉择,计划实地走访学校并听取在校学生意见,更多选择权将交给孩子。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进入三月下旬,对于“小升初”的热度似杭城春季的升温一样迅猛。

家长群里的每条消息都牵动着无数家庭的神经:邻居家孩子收到老牌民办初中抛来的“欢迎来摇号”橄榄枝、孩子班里的“学霸娃”被对口初中的“特色班”提前锁定......

这些真真假假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家长圈激起层层涟漪。

“手机一震动就紧张,生怕错过任何升学信息!”一位六年级家长的话道出了这个特殊时期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家长群里,各种小道消息和升学经验分享从未间断。茶余饭后的闲聊,也总绕不开“你家孩子准备去哪所学校”话题。

焦虑与期待交织,理性与冲动博弈。

升学季,家长们既要在海量资讯中辨别真伪,又要在众多选择中为孩子谋划最优路径。

避免没必要的焦虑

最近,不少家长透露,面对孩子小升初,陷入了迷茫。

有家长坦言,自己比较纠结的是去摇号热门的民办学校,还是去直升初中的“特色班”。

“孩子的成绩挺好的,上学期期末考四门功课超过了390分。对口公办初中‘特色班’,师资配置和生源都远好于普通班。区里的民办学校也打电话来,欢迎我们去摇号。其实,上学期期末成绩拔尖的孩子都被框定了!”家长胡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原本铁了心让孩子摇热门民办初中,但直升的公办初中这几年发展非常好,不管是中考成绩还是初一、初二的期末考成绩都相当不错。“这几年,我也在观察,发现民办初中的优势没有往年那么大了,在公办初中拿分配生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家长王女士表示,最近报名了某民办学校的探校活动。“听说有体验活动,也有测试环节,挺考验孩子。”王女士表示,孩子对这所民办学校挺向往,虽然能不能进要看摇号,但还是想积极尝试,给孩子多一些体验。

还有家长表示,很希望去区里的民转公初中。

去年小升初,民转公学校热度持续攀升,杭州主城区9所民转公学校派位比均超过4:1,其中有采荷实验学校、文澜中学、观成实验学校(初中部)和公益中学,派位比均超过了7:1。

民转公学校为何那么受热捧?

2022年,杭州22所“公参民”学校转公(含小学、初中),在过渡期仍按原方式招生,并且免学费,被称为“民转公学校”。这几年,民转公学校的热度一直很高,一方面是这些学校原本就是热门民办出身。另一方面,这些学校转公后,可以免学费,又延续原民办方式招生,没有学区限制,所属区内小学毕业生都能报名,而且班额等方面也延续了民办时期的办学方式,集民办和公办优势于一身。“不摇白不摇”,成了许多小升初家长的想法。另外,个别民转公学校招生数明显下降,也让招录比例飙升。

和民转公学校相比,这几年传统民办学校热度渐退。尤其是锁区招生、百分百派位,以及报名学生需调剂等措施的影响,没有了生源优势,许多优质公办初中开始显山露水,再加上民转公学校兼具民办和公办优势又分流了大量生源,传统民办学校现在拼的就是绝对实力、办学特色和个性服务。

很多家长关心,今年的民办学校和民转公学校,升学方式和往年一样吗?

根据相关的规定,民办学校报名人数超过其招生计划数的,由所在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电脑随机派位录取;报名人数未超过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学校一次性全部录取。

那么,民转公学校今年还能摇号吗?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在2022年发布的通知,明确了民转公学(片)区招生过渡方案,即“公参民”学校(包括其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转为公办学校的,可设置一定时间的招生过渡期,转为公办学校当年仍可按原方式招生,之后学(片)区划分方式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依规确定。

记者了解到,民转公学校如果按照学区招生,会提前公示学区划分征求意见,目前市区的民转公学校尚未发布相关信息,大概率还会沿用前几年的招生方式。往年,杭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通知在5月份发布,今年预计也将在5月份发出通知,届时会明确民转公学校的招生方式,请家长们耐心等待。

接下来,各初中会陆续开展一些“小初衔接”的活动,比如会有初中开放校园,邀请毕业班孩子来探校,比如有初中老师到对口小学上体验课,让初小衔接更顺利。

“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多位老师强调,家长应理性分析孩子特点:抗压能力强的适合竞争环境,需要关注的则适合小班化教学。与其盲目跟风,不如选择让孩子能持续发展的成长路径。

故事A

纠结再三还是计划选择家门口的直升初中

周一午休时间,程颖和丈夫林海驾车到了刚装修好的位于C区的新家。

她站在阳台上,望着斜对面初中校园里的学生,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屏幕。手机的几个家长群里,同为小升初的家长们正激烈地讨论自己的选择,也倾诉着纠结。不断弹出的消息让锁屏界面暗了又亮。这个杭州的春天,气温一下子暴涨,让她觉得烦躁。

“老林,你过来一下。”程颖的声音在空荡的新房里产生轻微回音。这套89平米的房子是他们五年前买下的第二套房子,为了女儿林兰可以读这所在家长群中被称为“区前三甲”的初中。

 “要不要这几天去派出所把户口迁过来?”程颖的话刚落,林海的眉头又皱成“川”字。他走到沙发边坐下,未拆封的塑料膜发出窸窣的响声。“这事……我们再想想吧。”

程颖的手指僵在半空,本想要丈夫的一个支持,却没想到又增加了纠结。

五年前,两人对搬家迁户的信念就如铁板钉钉——买学区房,装修,迁户口,入读C区大家口中的“好初中”。但现在箭在弦上,两人却没那么确定了。

林海说:“上周我妈又摔了一跤,幸好邻居发现得早。要是我们搬过来住,离老人家半小时车程,出点什么事……”

程颖也垂下了头,婆婆独居在老房子附近,今年腿脚确实越来越不利索。“但兰兰的教育……老房子的对口初中,是个‘菜中’啊!”

“我知道。”林海握住妻子的手,“我前几天也和几个孩子读高中的朋友聊了聊,现在和五年前情况不一样了。老房子的初中这两年没那么‘菜’,进步挺大的,老师也很有干劲。听说前两年的分配生去了高中,表现也不错。这几年有新的分配生政策,兰兰的成绩不错,在弱校当‘鸡头’,其实更有优势。”

在弱校拿分配生名额,程颖也想过。“小升初读家门口的初中,初三拿重高分配生。对我们来说,的确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式。兰兰的学习成绩在普通学校会不错,但如果到热门初中和学霸们比拼,的确没有绝对的优势。分配生是校内竞争,竞争对手越弱,就越容易取胜。”但现在,程颖又纠结,如果读的弱校,身边如果都是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同学,女儿会不会也会受影响?

当天晚饭时,林兰听说爸妈去了新房子,马上发出一连串问题。“妈妈,听说那个牛校初中超级卷,作业特别多,每天要做到晚上十一点,我是不是没时间练琴了?”“妈妈,新房子感觉好小啊,搬过去的话,我的钢琴咋办?”

那晚程颖辗转难眠。凌晨两点,她悄悄起身,打开电脑,再次翻看自己收集的民间两所初中的升学数据。从裸考成绩来看,新房子对口的“牛校”,绝对是压倒性的优势,但如果看分配生的情况,的确在老房子直升的“菜中”更轻松。她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牛校’:师资生源更强、卷、管理严格、全家生活变化大;‘菜中’:离家近、分配优势、生活变化不大。”

去新房子的“牛校”到底是否值得?她一遍遍问自己——每天上下班要多花一个半小时通勤,老公上班容易堵车,地铁则要转两趟,而且新房周边的医院、超市等配套都不完善,初中和新家不算远,但也要步行15分钟左右,或者电瓶车接送,但在老房子对口的初中,只要步行5分钟,女儿可以多睡一会,还能自己上下学。

程颖计划这周末,一家人去两所初中转转,再好好讨论一下。在内心,她已经倾向于选老房子的直升初中。

“女儿只要保持中上水平,就更容易进好高中。”她想起上周找班主任聊天,班主任让她不要太纠结,“兰兰是个好苗子,学习挺自觉。她的个性也更适合更宽松一点,有更多自主时间的学校。”

那天晚上,林兰在客厅弹着最近新学的曲子。放学后弹一会钢琴,是林兰喜欢的放松方式。程颖在厨房炖着从婆婆家拿来的半成品土鸡,香气弥漫整个屋子。程颖突然想到,教育不在于选择所谓的“最好”,而在于找到最适合的平衡点——既给女儿成长的空间,也让家的温暖始终相伴。

故事B

幸福的烦恼:四所优质初中如何选择?

对于儿子小升初的选择,苏其一家从一年前就开始了漫长的讨论。这个在旁人看来有些“凡尔赛”的烦恼,却让全家人陷入了甜蜜的纠结——他们需要在两个区四所优质初中之中做出选择。 

六年前,苏其的儿子顺利进入杭城一所口碑不错的公办小学就读。“小学不算老牌名校,但也算热门新贵。读了六年,我们全家都非常满意。当时,儿子的幼升小很顺利,没想到六年后的小升初会这么让人纠结。”苏其坦言,自己和丈夫都是新杭州人,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不遗余力为孩子对接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兴趣培养和学科提升上都花了很大的心思。

如今,儿子在小学的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在运动和科技方面也拿了一些奖项。面对小升初,苏其希望能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升学路径。 

第一个选择是按学籍直升对口的公办初中。这是最便捷的选项,学校离家近,分配生基数大,近年来的升学成绩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不过,对比其他三所学校,这所直升初中的硬件设施和师资都相对普通,生源质量也相对一般。

第二个选择是户籍对口的另一所老牌公办初中。“朋友孩子在这所初中读,进步很大,也去了很好的重高,所以我们买了学区房,也把户口迁过来了。”苏其说,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区内名列前茅,学习氛围浓厚,管理严格,但需要全家搬迁,新家居住条件不如现在,而且孩子要离开熟悉的朋友圈,对性格慢热的儿子来说是个挑战。

第三个选择是学籍所在地的民转公学校。“儿子学籍对口的那所民转公学校离家不远,管理、师资和课程设置都很合我们的心意。虽然全民摇号等政策实施后生源质量有所波动,但升学数据依然亮眼,尤其是头部学生的重高录取率很高。民转公后,也不用学费了,很香。”

第四个选择是户籍所在区的民办初中。“这所学校的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娃爹尤其认可。但距离新家稍远,每天都需要接送。每年的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且头部学生竞争激烈,想要拿个重高分配生并不容易。”

“这四所学校其实都很不错,各有特色,在两个区中都是头部或位于中上,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但正因为各有利弊,苏其更纠结,“孩子的升学没有回头路,作为家长,不得不优中选优,希望能有最优解。”但经过一年的断断续续的讨论,全家仍未达成一致意见。

接下来,苏其打算利用周末带孩子实地走访这几所学校,并找找在校学生交流。

“我们会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孩子,毕竟他才是这场升学的主角。还好距离正式的小升初填报还有挺长一段时间,我们还有充沛的时间可以继续讨论。”苏其表示,此外,儿子对杭外也很感兴趣,可能会先尝试杭外的摇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新时代杭州教育改革发展
相关新闻
温岭教育实行“兜底”服务
食堂加番茄酱了吗?杭州妈妈私信初中班主任,班主任又发了朋友圈,结果…
杭城高中双休引热议,家长态度各异
打破资源桎梏,嵊泗探索一体化办学新模式
浙江22名初三生提前被大学录取,来自这些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