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继“果菌王”后,浙江又有人将“盘菌王”寄给云南专家,此刻正飞往昆明

    潮新闻 记者 黄慧仙2025-03-24 10:06全网传播量2.7万
    00:00
    00:00
    01蒋女士在浙江绍兴家的木制茶托盘边沿长出蘑菇,体型大小不等,颜色以白色和浅灰为主。
    02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课题组研究人员许容聚博士认为,这些“托盘蘑菇”大概率是白参,喜欢生长在木腐生环境。
    03茶托盘长蘑菇较常见,推测是白参孢子落在托盘上,加上托盘常有水且浙江气温升高,温湿度条件适宜白参生长。
    04白参是人工栽培比野生好吃的食用菌之一,中科院课题组正接收网友寄来的“果菌王”,为白参菌种选育提供参考。
    05蒋女士准备将“盘菌王”寄给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为科研工作贡献力量。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蒋女士家的茶盘边沿上长出一圈蘑菇。 受访者供图

    “家里用来盛放茶具的托盘突然长出像平菇一样的小蘑菇,这盘子还能要吗?”

    浙江绍兴诸暨的蒋女士给潮新闻“记者帮”发来了长蘑菇的托盘。(点这里看网友求助

    “我看过你们之前做的果菌王那个报道,我这个蘑菇会不会是它的兄弟姐妹,诞生一个新的盘菌王呢?

    蒋女士告诉记者,她是前几天准备清洗木制托盘时,突然发现托盘边沿的四个面上长出一圈蘑菇,体型较大的有三四株,最大的和一元硬币差不多;较小的则有十几株,细细密密仿佛连成一线。颜色以白色和浅灰为主。

    “托盘蘑菇”近照。 受访者供图

    “这些蘑菇摸起来有点滑滑的。我担心有毒,不敢多摸。”蒋女士说,一般5-7天会洗一次托盘,以前从来没碰到过这种情况:“不知道是不是倒茶时常会漏些水到托盘上,让蘑菇长起来了。自从发现蘑菇后,托盘就一直放在客厅原位没动。”

    这款“托盘蘑菇”到底什么来路?

    3月24日,记者联系上此前接收过“果菌王”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课题组研究人员许容聚博士。

    在看过蒋女士发来的几张蘑菇照片后,许容聚认为,此次的“托盘蘑菇”大概率还是白参。但相比此前德清邓女士家的“果菌王”,这几株“盘菌王”个头明显较小。

    受访者供图

    白参大名裂褶菌,是东南亚一带很著名的食用菌。许博士告诉记者,白参属于木腐生菌,像腐木、公园木扶手、木地板等位置,都是它喜欢生长的地方。

    去年,德清邓女士的苹果“果菌王”火了之后,网友们助力科研的热情高涨。从广东的椰子到河北的蟠桃,从浙江的核桃到广西的芒果,水果界、蔬菜界、坚果界都纷纷申请“出战”。它生长的位置一时给人一种“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长不到”的观感,一度被网友戏称为蘑菇界的“蟑螂”。

    “蒋女士家的茶托盘之所以会长蘑菇,初步推测是白参孢子掉在托盘边沿上,而茶托盘经常有水,再加上最近浙江气温升高,温湿度条件都非常适合白参生长。”许容聚说,茶托盘多以木制为主,上面长蘑菇相对比较常见,此前他看到的长在茶盘上的蘑菇多以侧耳(即平菇)一类为主。

    苹果白参2.0。 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白参是为数不多的人工栽培比野生要好吃的食用菌。而育种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许多品种都要经历多轮选育,才能获得更优良的性状。许博士说,目前,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课题组还在不断接收各地网友寄来的“果菌王”,从而为白参菌种选育提供更多参考。

    搞清楚“托盘蘑菇”的来龙去脉后,蒋女士准备将这些白参寄给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为科研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嘿嘿,等你们读到潮新闻这篇文章时,蒋女士家的“盘菌王”应该正收拾“行囊”,准备飞往昆明。

    “盘菌王”整装待发。 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杭州10大赏花线路发布,今起持续到5月, 西溪湿地邀你共赴花朝节
    买下和普通车位价格一样的人防车位,准业主认为被骗要求换,开发商不答应
    上岛保护可爱水獭!胡歌刘诗诗曾体验过的同款工作又招人了
    巨幅标语现身,国足世预赛即将打响,杭州“大莲花”气氛逐渐起沸
    01:37
    @所有球迷,来杭州看世界杯预选赛,超详细出行攻略建议收藏
    德清“果菌王”故事又有新续集,邓女士的好奇心荣获了2024菠萝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