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凌乱,眼神松散,脸颊苍白或带着过了头的红润……如果你在一张脸上同时捕捉到这些细节,眼前这个人很可能一夜没睡好。
中国睡眠研究会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5.1亿中国人在和扑朔迷离的睡眠对抗。当睡眠失去秩序、无法自控,在每个漫漫长夜,有人焦灼,有人暴躁,有人恐惧,也有人可能窒息而亡。
睡眠障碍疾病有7大类60多种,除了最常见的失眠症,还有睡眠呼吸障碍、中枢性嗜睡疾病、昼夜节律障碍、异态睡眠、睡眠运动障碍等。
今年3月21日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在这个世界睡眠日来临之际,潮新闻记者走进杭州多个睡眠门诊,看见了睡眠障碍的无数张面孔。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七院)睡眠医学科催眠治疗室。潮新闻记者 吴馥梅 摄
走路也能睡着,她像低续航的手机,动辄断电
37岁的逍遥觉得自己像续航特别差的手机,几乎每清醒三四小时,她就会“强制断电”——无意识睡着。当困意来袭,即便她使出浑身解数,也无力对抗,从犯困到入睡,只有几十秒。
在很多不合时宜的场景里,逍遥都睡着过:中考考场、重要的会议、骑行的途中……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走路时,“前面就是台阶,人已经睡着了,腿还在继续走,就从台阶上滚了下去。”很多人围过来,劝说她,“走路不要玩手机。”逍遥尴尬又无奈,“我没看手机,只是犯困。”
逍遥清晰记得,这种不受控的睡意是从初二转学开始的,“听着课,眼皮慢慢就耷拉下来,身体逐渐变软,趴倒在桌子上。醒过来时,已经下课了。”她被同学们起外号叫“睡美人”。
讽刺的是,尽管她总在睡觉,却依然疲惫。夜晚,她会做稀奇古怪的噩梦,“感觉眼前有各种妖魔鬼怪,或者有奇怪的液体流过身体。”这些时刻总是意识清醒,肌肉麻痹,无法活动,逍遥常痛苦地在哭喊中醒过来。
在黑龙江佳木斯,父母带她去医院,只带回一些治抑郁症的药,“还打天麻素,吃蛋白粉,甚至求助玄学,在床底贴符、睡前烧纸。”课上,逍遥试图和困意对抗,把铅笔杵在下巴处,用指甲抠小臂内侧,用针扎自己,无一奏效。
睡眠严重影响了逍遥的学业,“中考,考数学时,一大半时间是睡过来的,监考老师都叫不醒。”
在漫长的成长路上,逍遥试着和自己的“嗜睡”和解,但现实是,大学毕业后,她换了五六份工作——很少有公司能容忍一个随时会睡着的员工。
图源:图虫
不可控的睡眠频频制造尴尬时刻。一次,逍遥打开电脑,正给公司一位大客户发邮件,可突然降临的困意没给身体留下反应时间,一封写满乱码的邮件被发送了出去。另一次,在一场庄重的会议上,董事长正讲话,她坐着坐着眼神飘忽,东摇西晃。
“总睡觉,上课不听讲,工作不积极。”逍遥总是面对相似的评价,上一份工作也因此被开除。
直到32岁时,看到一篇关于“发作性睡病”的科普文章,逍遥才找到自己动辄睡着的根源。
自2014年开设睡眠门诊以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力三已接触过500多位发作性睡病患者,“发作性睡病被视为一种罕见病,但实际上,每2000-3000人中就有一人可能存在。我国目前约有70万名典型的发作性睡病患者。”
张力三说,发作性睡病常以发作性的日间过度嗜睡、猝倒、入睡前幻觉、睡眠瘫痪、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的临床表现,高发于青少年时期,“一旦发病,就很可能是终身疾病,想要维持白天清醒要长期用药。”
发作性睡病分为1型和2型,其中1型有猝倒症状,即情绪激动的时候肌无力。逍遥就时常有类似遭遇,“听到好笑的段子,刚要大笑,腿就软了,瘫倒在地,会持续十几秒动不了。”
确诊的那一刻,逍遥反而释然了,“我不是懒,这是一种我没法改变的病。”
一夜间,呼吸暂停200次,一次长达2分钟
陈震的睡眠仿佛置身缺氧的高原,即便血氧饱和度掉到58%,他也浑然不觉。睡觉时,他常发出“震天响”的打呼声,为此,妻子已经和他分床一两年。
尽管夜晚睡眠时间很长,可白天醒来,陈震依然疲惫不已,“头昏脑胀,整天就想睡觉,坐着都能睡着。”
一个月前,情况变得愈发严重,白天困倦,晚上又总睡不好,53岁的他第一次走进睡眠门诊。
体型胖、下脸颊肥大、下颌后缩、肚子大、气道窄、打呼严重……这些特征凑在一起,已然在睡眠科医生面前勾勒出一个可疑的谜底: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在医生的建议下,陈震在医院睡了一觉。从晚上9点半到第二天早上6点,于他而言,除了身上佩戴的监测仪器,这是一次普通的睡眠。可监测仪器的另一端,多导睡眠图的结果让人震惊。
这一夜,在498分钟的睡眠期间,陈震发生了200次呼吸暂停,共近4小时,最长的一次呼吸暂停持续超2分钟。他的血氧饱和度平均每小时下降15.6次,平均血氧饱和度88%,最低时达到58%。
“一次呼吸暂停持续2分钟,这是我见过最长的了,很危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七院)睡眠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开元说。
除了睡不好的感知,陈震对擦肩而过的危险毫无察觉。张开元解释说,睡眠期间呼吸暂停后,身体会有一种代偿能力,当体内的二氧化碳蓄积很多,它会影响中枢神经,促使人醒过来或者动一下,使气道重新开放,开始通气。
杭州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张永华接诊中。受访者供图
陈震被确诊为中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困扰人类的60多种睡眠障碍疾病中,这是除失眠症外,最常见的一种。
杭州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张永华说,如果给每个人都做睡眠监测,你会发现相当一部分60岁以上的男性存在睡眠呼吸暂停。
“现在,很多人对糖尿病、高血压很关注,实际上,睡眠呼吸暂停比这些对人的危害更大。”张永华说,这相当于人睡觉时被卡着脖子,可能导致人在睡眠中窒息,带来的长期缺氧也可能使血糖、血压受影响,加重人体的各类慢性疾病,并引发情绪问题。
医生建议陈震佩戴呼吸机睡觉,并尽量以右侧卧位,从而降低呼吸暂停的可能性,同时,控制饮食,多运动、减肥。“如果他瘦下来,气道更加宽敞,后期可以考虑撤掉呼吸机睡觉。”张开元说,对于腺样体特别肥大的患者,会建议手术治疗。
晚上不睡白天睡,可能是种病
因为乱套的睡眠,15岁的文文已经3个月没去上学了。静谧的深夜,躺在床上的他辗转反侧,总要熬到凌晨三四点才能睡着,白天又昏昏沉沉起不来。
生物钟的紊乱是从他熬夜打游戏、刷视频开始的,可他没想到,当他放下手机,想要早点睡觉时,却怎么也睡不着了。
在痛苦中,他吃起了安眠药。“一开始,吃药后半小时就睡了,但两个月后,要两个小时,再往后,入睡时间越来越长。”文文偷偷给自己加药,从一颗到两颗、三颗,可吃得多了,第二天更加头昏脑胀。
张开元说,长期吃安眠药对青少年的睡眠结构有破坏作用,会减少深睡眠,导致孩子睡觉的时间大多是浅睡眠,因此,睡眠的自我感受非常差。
经过一番沟通,焦虑、抑郁的可能性被排除,文文睡不着的原因主要在于睡眠节律紊乱,出现了睡眠时相的延迟。
光照治疗。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走进睡眠门诊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其中,睡眠昼夜节律障碍是最高发的一种疾病。“很多家长不理解,觉得是孩子叛逆,越骂越凶。”张永华说,晚上不睡白天睡,有的是习惯,但也有的是睡眠机制的改变,是无法自我调节的疾病。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七院)睡眠医学科,文文接受了光照治疗和睡眠行为的矫正,后来,逐渐摆脱了对安眠药的依赖。“光照治疗可以调节大脑的褪黑素,让它在晚上多分泌,在白天少分泌,从而调节生物钟,改善睡眠质量。”张开元说。
(逍遥、陈震、文文均为化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