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十五五”规划将谋篇布局。3月4日至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以下简称“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
根据2025年全国两会发布的信息内容,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在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文化强省建设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和未来规划,作为中国经济强省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未来将在数字经济、共同富裕、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等领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浙江样板”。
浙江省委党校作为浙江省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干部培训基地,对于浙江省在两会期间展现的战略定位有着深刻解读。潮新闻特邀浙江省委党校教授,为广大读者权威解析两会精神,深入剖析浙江未来发展方向,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社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科社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孙蔚
专家简介:
孙蔚,法学博士,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社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科社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浙江省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会常务理事。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和数字经济大省,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加快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具备独特优势。新时代新征程,浙江应如何发力?潮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社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科社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孙蔚。
既要抓政策导向、抓关键短板,更要抓市场激励机制建设
潮新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您认为浙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应把握哪些重点?
孙蔚: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和民营经济强省,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任务,也是推进浙江“两个先行”、共同富裕建设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浙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既要抓政策导向、抓关键短板,更要抓市场激励机制建设。
浙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以创新浙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政策重点就在于要强化研发投入、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提升数字经济比例,培育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浙江今年提出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3.3%,实施重大科技项目400个以上,重点突破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当前,浙江在推进“415X”产业集群,发展智能视觉、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浙江必须在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方面需要取得更大的进展,目前浙江正在努力争创国家数字经济试验区,比如支持杭州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力争今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提出要推进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创新基础设施,有序实施大模型、数据、算力基础性工程,加快探索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计划市场化运营模式。第三,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是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资源,浙江在发展高等教育以及引进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方面需要迈出更大的步伐。浙江目前在高等教育资源上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短板,提出要支持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要强调改革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注重柔性引才,淡化户籍社保要求,吸引顶尖人才,今年提出要新引进顶尖人才40名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20万人。最后,浙江要以更大的市场激励措施不断增强民营经济的活力,鼓励全民创业创富。要以共同富裕建设为目标导向,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完善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改进提升“最多跑一次”“办不成事兜底窗口”等做法,为浙江民营经济再次腾飞提供巨大能量。
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深度融合是必由之路
潮新闻: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浙江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您认为,接下来浙江如何推动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孙蔚:浙江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制造业强省。多年来,浙江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以前多年存在的“低、散、小”的产业结构已经向“高、精、尖”产业层次结构深度转变。从目前来讲,传统产业依然是浙江经济的“基本盘”和“压舱石”。2024年,浙江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1.3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的58%;利润总额3098.9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的51.3%。加快浙江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深度融合是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推动传统产业与新技术融合方面,浙江需要采取多维度、系统化的策略,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绿色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人才和资本支持、产业集群升级等方面要联合施策,促进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浙江在2020年推出“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制定《浙江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聚焦纺织、服装、化工、机械等传统行业,明确数字化转型与新技术应用的路线图。在加快开发智能化新产品,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方面,浙江已经取得明显进步。通过充分运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浙江逐渐向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制造、数字化管理新模式转变。浙江要继续大力发展数字服务平台,继续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要继续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不断巩固和提升规上企业发展质量,加快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提供便利、充裕的资本支持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必要条件。通过设立省级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提供资本精准扶持,通过对智能化改造项目给予补贴,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传统产业技改项目。要鼓励和引导省级重点科研机构与省内规上企业对接,力促联合建立实验室,加速技术产业化。只有通过政策扶持、智能化制造、数字化转型、人才和资本支持等一系列要素的投入和支撑,浙江传统产业才能实现动能转换,迭代升级。当然,要调动传统产业民营企业改造升级的积极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里面有成本要素、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经验和能力不足等因素的考量,政府要贴心服务民营企业,通过精准问诊,拿出有效措施,为民企技术改造、优化升级提供更为便利的营商环境。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潮新闻: 今年全国两会前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浙江6位民营企业家以“6789”的年龄组合亮相,展现了浙商梯队的蓬勃力量。在当前新形势下,您认为浙江如何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孙蔚:浙江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强大是浙江永不褪色的金名片。今年两会前召开的全国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浙商代表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为国家民营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展现了浙江商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风采。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消费回暖不快、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社会预期和信心不足、生产订单下降、生产经营困难,民间投资活力偏弱,外贸外资稳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一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能力还不强,为此在政策制定上,浙江省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制度上进一步保障了民营企业的要素需求和发展支撑。
其次,要从源头解决问题,浙江民营企业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为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根本支撑。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浙江民营经济正在从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当前,浙江的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民营企业也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是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但是浙江民营企业还需要在关键技术研发、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继续取得重大科技突破。
再次,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环境的优化。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保障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要求,确保浙江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通过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浙江民营企业经营成本。要培育和发展壮大浙江本土的跨国公司,鼓励浙江民营企业深度参与生产要素全球配置,在全球产业链条中逐步占据高端位置。浙江民营企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支撑,要进一步推进浙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根据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在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要以更优厚的待遇和事无巨细全方位的后勤保障大力引进高端人才,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共享人才,形成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无障碍人才共享机制。要继续推进浙江风险投资、耐心资本的发展,为浙江民营企业优化升级提供有效的资本保障。要建立和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协调对话机制,政府随时关注民营企业的需求和困难,企业可随时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支持。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浙江民营企业将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将继续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继续展现勃勃生机,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将迎来更为美好的明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