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潮评丨女子离婚提5万元家务补偿获25万,被埋没的劳动付出应当被看见被尊重

    潮新闻 评论员 陈江2025-03-16 05:43全网传播量57.5万
    00:00
    00:00
    01近日,河南郑州胡女士离婚案中,女方要求5万元家务劳动补偿,最终获25万元。案件引发共鸣,凸显家务劳动价值长期被忽视。
    02《民法典》第1088条填补家务劳动补偿法律空白,但此前类似案件补偿金额偏低。胡女士案中,法院提升补偿金额,释放司法实践重视非经济贡献信号。
    03家务劳动补偿仍面临现实困境,包括补偿标准不统一、证据认定困难等。江苏镇江全职太太获200万元补偿案例显示,金额与家庭财产规模相关。
    04要让家务劳动补偿制度落地,需法律、社会、家庭多维度发力。可借鉴国外经验,引入“家务工资”计算模型,加强普法宣传,推动家庭内部平等分工。
    05从5万到25万,数字变化体现法律对家庭弱势者保护。婚姻本质是合作,前提是平等。承认每一份劳动价值,是对婚姻最深刻的诠释,促进性别平等与家庭和谐。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河南郑州胡女士的离婚案件引发热议。案件中,女方在提起离婚诉讼时,要求男方支付5万元的家务劳动补偿。最终,在法院工作人员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协议,男方同意支付25万元经济补偿,其中包含对女方多年家务劳动的认可。不少网友直呼:终于等到这一天啦。

    家务劳动,作为婚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往往被视为“隐形”的付出。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中,女性承担大部分家务似乎是天经地义,但这种观念忽视了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际上,家务劳动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间接支持了家庭的经济活动和成员的个人发展。胡女士案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因它击中了传统家庭分工的痛点:作为主内者的女性,她的付出往往因缺乏经济产出而被漠视,离婚时更易陷入经济困境。

    《民法典》第1088条填补了家务劳动补偿的法律空白,但此前的类似案件补偿金额普遍偏低。例如,2021年北京房山一起离婚案中,全职太太仅获5万元补偿。胡女士案中,法院通过调解将金额提升至25万元,虽未明确家务补偿的具体比例,却释放出积极信号,司法实践开始重视婚姻中非经济贡献的量化评估。法官可综合婚姻存续时间、劳务强度、双方经济条件等因素,突破原告诉求金额限制,实现实质性的公平。

    当然,在欣慰于司法进步的同时,家务劳动的补偿,仍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一是补偿标准缺乏统一尺度,证据收集与价值评估难度大;二是证据认定困难,家务劳动多为琐碎日常,难以像职场绩效一样量化举证。虽然此前江苏镇江曾出现全职太太获200万元补偿的案例,但其金额显然与家庭财产规模直接相关,而非单纯的家务劳动被“定价”。

    要让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真正落地,需要多维度发力。法律层面,或许可借鉴国外经验,引入“家务工资”计算模型,或明确补偿金占共同财产的比例范围;社会层面,需加强普法宣传,鼓励弱势一方主动主张权益;家庭内部,则应推动平等分工,避免将家务劳动视为单方义务。正如相关人士指出的那样,“家务劳动虽无形,但绝非无价。”

    从5万到25万,数字的变化体现了法律对家庭弱势者的保护。婚姻的本质是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平等。而真正的平等,始于对每一份劳动价值的承认。当法律将洗衣做饭、育儿持家的辛劳“折算”为经济补偿时,其意义就远超金额本身。它让那些曾被忽视的付出得以被看见、被尊重。或许,这才是对婚姻最深刻的诠释:爱会消逝,但付出不应被遗忘。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向前一步”的性别平等与家庭和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