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广东教育部门明确要求学校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学生或家长购买校服,包括禁止通过“捆绑销售”等变相强制手段。校服选购需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自主选择权,且需通过家长委员会等渠道进行民主决策,引来叫好声一片。
一直以来,中小学生要上学穿校服成了很多学校的基本规定。从好的方面来看,穿校服有利于减少同学之间的攀比,避免将过多心思放在着装打扮上,有利营造人人平等的环境。但近年来,校服定价偏高、质量不过关等问题频现,导致不少学生和家长对强制购买校服产生不满,价格与质量的不匹配、性价比偏低成了问题焦点。
除了广东,此前北京、江西、云南、广东等省份也发布文件,对“自愿购买校服”做出相关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学生、家长购买校服或捆绑销售。从各方反映来看,家长们普遍支持新规,认为其减轻了经济负担并强化了选择权。但一些学校担忧不统一着装后带来的管理难度,可能影响校园秩序或活动协调性,比如学校升旗仪式的时候,不穿校服衣着杂色斑斓会影响仪式的庄重感。所以有网友反馈一些地方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边说“自愿购买”,一边学校又要求入校必须穿校服。现实情况的冲突使得自愿仿佛成了一种摆设。
所以如何将“自愿”落实到位是问题的关键。广东省教育厅给出的意见是,统一性可通过合理引导实现,例如通过宣传校服的文化意义或提供多样化款式选择,而非依赖强制购买,这从理论上提出来方向性的指导。但从实践上来讲,如何做好学生、家长与校服之间的平衡?目前仍是个进行时的问题,还有更多校服发展新模式等待着社会各界去探索。
如今的学生、家长不满校服,一个原因是美观的问题,这需要今后在这方面继续努力予以改变;同时要适当地保留一些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东西,不能学生偶尔不穿校服,就要给予警告甚至处分。日前贵州凯里翁立小学将每周三定为“穿衣自由日”,允许学生不穿校服到校,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但更重要的是浪费问题、价格问题。火出圈的“深圳校服”为什么24年来好评不断?单件价格从25元到45元不等,家长可以随时在街边店铺、外卖平台买到。所以即使学校不强制统一订购,相对自由的购买方式和普遍实惠的价格,还是让令学生和家长自愿接受了校服。还有,如今的青少年身体发育普遍较早、长得快,导致新买的校服穿不久就要更换。一些学校因此提出探索学生校服循环使用模式,创新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等回收利用机制,将淘汰下来的校服合理处置,厉行勤俭节约,减少资源浪费,因此受到家长和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实施“旧校服循环使用计划”,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铺张浪费,也能从另一方面实现“不强制购买”的结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