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教基厅函〔2024〕32号),明确2030年前在中小学全面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杭州市文海凌云小学作为先行者,以“AI+教育”为核心,构建课程、应用、空间深度融合的智慧生态,为学生铺就通往未来的科技之路。
智慧课程:解码AI奥秘,启迪未来思维
从低年级的趣味启蒙到高年级的深度探索,文海凌云小学构建了阶梯式AI课程体系。低段学生通过“仿生机器狗编程课”,用简单指令操控机器狗完成动作,在游戏中感知编程逻辑;中高段学生则挑战“人形机器人编程课”,设计舞蹈编排、物品识别等高阶任务,提升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
课堂
课堂
课堂
课堂
此外,学校还设有夯实理论的基础必修课程、强化应用的拓展提升课程,以及注重实践的探究实践课程,涵盖专家讲座与高校合作课程。学生不仅能掌握Python、图像识别等核心技术,还能参与智能硬件开发项目,将创意转化为科技作品。AI课程不仅是技能的传递,更点燃了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索欲。
课堂
课堂
智能助手:AI赋能写作,让文字与成长同频
在语文课堂中,AI化身“写作导师”,助力教学提质增效。教师通过智能批改系统,一键上传作文即可获得语法纠错、逻辑分析及词汇优化建议,精准定位共性问题并生成个性化指导方案。系统还能根据学生薄弱点推荐范文库与写作技巧,实现分层教学。
技术赋能下,教师从繁复的批改中解放,将精力聚焦于创意启发与一对一辅导。学生则通过AI反馈明晰提升方向,在“修改-优化-再创作”的循环中突破写作瓶颈。AI并非替代教师,而是以“智慧伙伴”的身份,让教育回归温度与深度,助力每个孩子笔尖生花、思维跃迁。
课堂
未来空间:沉浸式AI场景重塑学习生态
学校与浙财大信智学院共建打造的“人工智能长廊”是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典范。该长廊集科技展示、互动体验与知识普及于一体,构建起“技术原理-场景应用-社会影响-系统课程”的完整教学认知链条。
课堂
课堂
课堂
这一沉浸式空间主要有技术展示、互动体验与课程实践三大功能:阅读区汇聚AI基础理论与案例,助力学生构建系统化认知;动态演示区呈现AI前沿技术以及在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直观感受AI如何赋能产业变革与日常生活;编程实践区与浙江财经大学合作,开展AI编程实践与创新项目孵化,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探索智能硬件开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触达的科技创想。
课堂
人机共生:AI伙伴解锁校园无限可能
校园里,机器人已成为学生的“科技玩伴”与“生活助手”。在“AI互动体验区”,学生可与象棋机器人对弈博弈,感受策略与算法的碰撞;与互动机器人对话、共舞,体验人机协作的趣味。新成员“云宝跑腿机器人”更是革新校园服务,报刊收发、快递配送一键完成,让效率与科技感并存。
课堂
课堂
课堂
这些AI伙伴不仅是技术展示的载体,更成为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窗口。通过与机器人互动,孩子们直观感知语音识别、路径规划等技术原理,在实践中培养科技素养与创新意识,真正实现“玩中学,学中创”。
在文海凌云小学,AI是探索未知的钥匙、赋能成长的阶梯。通过课程革新、技术融合与生态重构,学校正书写“智慧教育”的新篇章。
杭州市文海凌云小学 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