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让雷军无从招架的“AI换脸拟声”,惩治究竟难在哪?

    潮新闻 记者 王静2025-03-04 23:45全网传播量11.9万
    00:00
    00:00
    01近几年,AI技术的更新迭代带来了便利,但也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AI换脸拟声”诈骗、侵权案频发。
    02全国人大代表雷军深受其扰,在2025两会建议中提出加快单行法立法进程、强化行业自律共治等建议,以治理“AI换脸拟声”违法侵权行为。
    03包括张文宏、刘德华在内的多位公众人物都曾呼吁对“AI换脸拟声”加强监管,但执法追踪难度大、平台审核机制难以实时识别等问题导致监管困难。
    04浙江浙联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朱觉明指出,AI侵权判罚存在法律体系滞后,现行法律主要依赖《民法典》等进行民事追责,缺乏专项立法。
    05朱觉明建议提高警惕、做好信息核实,防止个人生物信息泄露,谨慎授权APP获取摄像头、麦克风权限,以减少AI换脸诈骗风险。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短视频平台上,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正在聊孩子的教育,猝不及防就打起了广告:“从小给孩子喝某某牌奶粉,聪明长得壮。”表情和口型完全对不上,但声音却相似得出奇。

    视频通话里的女儿正在撒娇向妈妈要生活费,敲门声响起,妈妈起身去开门,门口站着的才是“真女儿”,屏幕里传来的声音、容貌和眼前的真人几乎一模一样……

    近几年,随着AI技术的更新迭代,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了犯罪分子的可乘之机。全国“AI换脸拟声”诈骗、侵权案时有发生,引人关注。 

    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我的2025两会建议”,其中就包括关于“AI换脸拟声”违法侵权治理的建议。

    视觉中国 图

    “AI换脸”之扰,雷军苦之久矣

    据人民日报报道,雷军本人深受“AI换脸拟声”之苦,2024年国庆期间,网络上流传大量未经授权的“雷军语音包”,内容从吐槽到恶意,数量之多,让他无从招架。还有利用雷军的采访视频片段,配上AI拟声,为自己带货。甚至还有不法分子利用AI深度合成视频,进行诈骗,严重损害了他的个人形象和声誉。

    雷军在建议中指出,人工智能(AI)深度合成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AI换脸拟声”在影视、广告、社交等领域广泛兴起,成为社会喜闻乐见、传播力强、易成热点的技术应用。

    但同时也看到,“AI换脸拟声”不当滥用造成了违法侵权行为的重灾区,易引发侵犯肖像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以及诈骗等犯罪行为,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大规模形象和声誉损害,带来社会治理等风险。AI深度合成技术所需素材获取便利、技术使用门槛低、侵权主体及其手段隐蔽性强等特点,给治理带来较大挑战。

    雷军提出的建议方向包括:

    加快单行法立法进程,在安全与发展并重的基础上提升立法位阶;

    强化行业自律共治,压实平台企业等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加大普法宣传的广度力度,增强民众的警惕性和鉴别力。

    “AI技术本身是积极的,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雷军在视频中表示,虽然AI技术为人们带来了便利和创新,但不应成为恶搞和侵犯他人权益的工具。

    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对技术的使用负责,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像蝗虫一样害人”

    AI侵权为何屡禁不止

    不只是雷军,许多公众人物如医学专家张文宏、育儿专家李玫瑾、影视明星刘德华、靳东等都在不同场合呼吁过对“AI换脸拟声”加强监管,张文宏甚至被换脸进行直播带货蛋白棒,让不少网友信以为真。

    张文宏作出回应称,视频是AI合成的,“我在发现这事后立即投诉过那个AI合成的视频,但是它的账号一直在换,自己最后也没精力了。这些假的AI合成信息就像蝗灾一样,一次又一次发生,像漫天飞过来的蝗虫一样害人”。

    为何对“AI”侵权的监管这么难?浙江浙联律师事务所高级权益合伙人朱觉明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AI工具开源易得,侵权人容易完成换脸操作,有些侵权主体多通过境外服务器隐藏身份,所以执法追踪难度大。

    其次,现有平台审核机制难以实时识别深度伪造内容,尤其是语音合成技术逼真度高,普通用户因“眼见为实”难以辨别,执法难度大。

    此外,多方责任界定困难也是“AI换脸”侵权猖獗的原因之一。

    朱律师表示,“AI换脸”侵权涉及平台、技术开发者、内容传播者等多方责任,现有法律对平台责任、技术边界界定模糊。在司法实践中,对赔偿经济损失界定较难,对违法者震慑不够。“在裁判文书网上,可以找到不少关于AI侵权的判决案例,通常判法为道歉及赔偿,赔偿金大多在千元左右。”

    律师表示,AI侵权的判罚存在法律体系滞后,现有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效力位阶低,内容分散,难以覆盖新型侵权行为。现行法律主要依赖《民法典》等进行民事追责,缺乏针对AI技术的专项立法。

    律师支招:谨防个人生物信息泄露

    “AI换脸”防不胜防,现实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办?朱律师也支了招。

    第一,要提高警惕,做好信息核实。若出现视频通话涉及转账请求,可要求对方做特定动作,如摸脸、眨眼进行验证身份,观察画面是否出现扭曲或异常,也可以挂断后主动通过其他渠道(如电话、线下见面)核实信息真实性,避免上当。

    此外,我们可以学习识别AI合成内容的“破绽”避免受骗,及时识别不自然的语音停顿、面部光影异常等异常情况。当然, 需要留意出现“AI内容标识”的提示时,应当特别警惕。

    第二,防止个人生物信息泄露,谨慎授权。我们避免在社交平台公开高清正脸照、声纹样本,谨慎授权APP获取摄像头、麦克风权限,防止不法分子取得公民的个人生物信息和相关“授权”。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启用多重身份验证(如视频+指纹+短信验证),减少单一生物信息泄露的风险。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专题】浙E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