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读端丨我国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超520万人 周国辉:让科技进一步点亮生活

    潮新闻 编辑 董洁 金卓帆2025-03-04 11:04全网传播量3.2万
    00:00
    00:00
    01我国在科技志愿服务上取得显著成果,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超520万人,年均开展活动30余万场。
    02学雷锋纪念日受到公众重视,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表示,科技志愿者活动彰显了人心向善的社会文明进步。
    03周国辉提出“科小二”口号,希望用科技做好事,让科技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特别是最需要的群体。
    04为深入广泛开展科学传播志愿者活动,需精准匹配需求、强化技能赋能、打通城乡循环、构建荣誉激励体系、打造IP项目。
    05周国辉期待更多实验室智慧能转化为百姓生活中的实惠,让科技与善意相遇,推动社会进步。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编者按】

    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观点有思想,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发

    本期嘉宾是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Δ视频由AI共同创作)

    记者3日从中国科协举办的2025年学雷锋科技志愿服务周上获悉,我国在科技志愿服务平台上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超520万人,科技志愿队伍超11万个,年均开展活动30余万场,彰显出科技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蓬勃活力。

    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于3月1日至7日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包括技术服务类志愿服务、民生类志愿服务、科普类志愿服务、应急类志愿服务和专业志愿服务五大类。

    详情点击>>

    我国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超520万人

    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明天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这个日子这些年好像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最美现象”的起始点和聚集点。人心向善一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刚刚看到我国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超520万人、年均开展活动30余万场的消息,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我从事了一年半的科普联合会工作,算是一个新的科普志愿者,也是以此为荣、为乐。

    在并不太长的日子里,我看到从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家到广大科技工作者,乃至普通的公众(我们称之为“凡人”),他们身上都蕴藏着为人利他的愿望和品质,需要的是激发和鼓励。无论是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还是社区里的健康义诊,这些穿着红马甲或没穿红马甲的科技工作者,把专业能力转化为惠民服务,让科研走出实验室,变成老百姓摸得着的实惠,目睹这些人这些事,每每都为之感动和鼓舞。

    所以,我们自称为“科小二”,我们的口号叫“凡人亦科学”,就是希望“用科技做好事”,让高冷的科学技术充满人间温情,并真正落地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特别是那些最需要的群体和个人。这种科技创新时代的“雷锋行动”,既传承了奉献精神,又注入了创新基因,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正能量,应当大力弘扬。我们发起的“十百千万”科学传播专家队伍建设计划,一经推出,就得到各地各方面的支持和响应,这是科技向善的正义力量。我为之鼓舞,信心倍增。

    从实践看,如何把科学传播志愿者活动持续、深入、广泛地开展起来,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创新思路。

    一是精准匹配需求。建立“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域短板。比如山区多派农业技术志愿者,老旧小区侧重智慧助老服务。

    二是强化技能赋能。可以设立科技志愿服务培训基金,针对应急救援、心理疏导等场景开展模拟演练,让专业服务更专业。

    三是打通城乡循环。可以组织“科技服务大篷车”定期下乡,同时邀请乡村技术能手进城交流,形成知识对流。可以借鉴“银龄讲学”模式,鼓励退休工程师组建流动服务队。

    四是构建荣誉激励体系。可以推出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科研资源、学术会议名额等特色激励,让志愿者既有面子也得实惠。高校可将科技志愿服务纳入研究生社会实践学分。

    五是打造IP项目。设计像“少年科小二”“AI科普夏令营”“科学家直播间”等活动,用短视频记录技术帮扶故事,让年轻人在趣味参与中感受科技温度。

    当科技与善意相遇,产生的不仅是技术价值,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文力量。期待更多实验室里的智慧,能变成百姓生活中的光亮。

    这是我在“学雷锋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之前想到的,是否可行,请大家讨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潮新闻《读端》栏目
    相关新闻
    AI赋能千行百业 周国辉:全球科技版图正发生结构性变革
    “六小龙”出圈引发参观研学热 周国辉:推动杭州向“深度学习目的地”跃迁
    浙江刮起科学旋风 周国辉:创新科学教育 培育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小龙”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