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钱报读书会|一场关于科学与未来的深度对话

    潮新闻 通讯员 何水燕 周嘉斐 摄影 三叶草2025-02-26 05:03全网传播量446
    00:00
    00:00
    012025年2月22日,东巢文化公园举办文澜读书岛第四期阅读分享会,分享《科学:无尽的前沿》。
    02顾云涛老师结合教学经验,强调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到“巨磁电阻效应”和“渔鸮保护”案例,呼吁科学教育应激发好奇心。
    03萧山区科技局局长高源从政策层面分享,指出中国科技发展正从“追赶”转向“引领”,强调基础研究需长期战略支撑。
    04野渡创造社主人钱佳音从语文老师视角解读该书,强调科学探索中自由与责任的关系,提倡多元学科滋养科学发展。
    05书友朱妍分享个人经历,支持孩子选择化学专业,认为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本身就是幸福,引用书中观点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06劳月总结分享会,提出科学发展的五个关键词:科学实证性、基础与应用科学平衡、跨界融合、科学家与民众联系、开拓精神。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2月22日下午,春寒料峭,细雨蒙蒙。在当年萧山火车站仓库基础上改造的东巢文化公园野渡创造社里却宾朋满座,温暖如春。

    这里正在进行文澜读书岛今年的第四期阅读分享会,分享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和拉什·D·霍尔特的《科学:无尽的前沿》。这场分享会由浙江图书馆、萧山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钱报读书会、淘品文化协办。

    这场活动缘起于文澜读书岛2024年终阅读分享会。那次分享会上,小学科学老师顾云涛晒出了去年他读过的最有意思的好书——《科学:无尽的前沿》,受到与会书友的热烈欢迎。大家直呼“意犹未尽”。于是,蛇年的正月里,顾云涛老师带着这本《科学:无尽的前沿》,为书友展开了一场关于科学的展望。

    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好奇心

    顾云涛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文澜读书岛做分享了。2023年终阅读分享会上,他分享的《好奇心》就受到书友欢迎,被票选为“最受欢迎的好书”,在2024年3月再次分享。这次是他第二次 被票选为“最受欢迎的好书”并再次分享。

    他的分享延续了他一贯的“课堂风”:有框架,有案例,有展望。他坦言,这本书最初是萧山区科协座谈会上的一本赠书,却意外解答了他从教30年的困惑——科学课为何从“自然”更名为“科学”?STEM教育、项目化学习背后有何深意?科学为我们带来什么?

    他从科学政策的角度切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深入浅出地解读了科学的核心作用、基础 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科学普及的意义。

    首先,他谈到了科学的核心作用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顾云涛认为,《科学:无尽的前沿》 不仅是一本关于科学政策的“教科书”,更是公众理解科学的“根目录”。他强调,科学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核心作用不可忽视。必须从战略高度和政策层面进行长期、系统的布局。他以“巨磁电阻效应历经20年才催生硬盘技术革命”和“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渔鸮保护”为例,揭示了量子力学与工业技术之间、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健康之间的潜在关联,说明基础研究虽然在短期内看不到直接的应用价值,但却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决定了未来技术的走向。如书中所言,“基础研究像播撒种子,我们不知哪颗会发芽,但必须耕耘。”

    接着,他剖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顾云涛指出,基础研究倾向于“发现”,而应用研究倾向于“发明”。基础研究虽然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成果,但它为应用技术的出现提供了根本性的推动力。他通过自己教学中的案例,生动地向书友们说明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不同,印证了书中的观点“科学家需要自由探索,但科学必须服务于人类福祉”,“应用研究见效快,但若无人深耕基础,创新终将枯竭”。

    顾云涛还提及了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他指出,科学素养在当今信息丰富且碎片化的时代尤为 重要。他以农村秸秆焚烧问题为例,说明不仅要让农民了解环境保护政策,还要努力普及农 民的基本科学素养,让他们了解焚烧秸秆的危害,更要解决禁止焚烧以后秸秆的环保处置问 题,让他们参与到政策制定的环节中来。

    他还分享了自己在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的跨学科、项目化教学实践,呼吁科学教育应从小抓 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他直言:“当马斯克计划移民火星时,我们还在抢学区 房。这种科学意识上的差距是巨大的。科学精神应该打破功利主义,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 探索。”

    顾云涛最后总结说,科学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运用科学的智慧。他特别提 到了science(科学)和conscience(良知)的关系。science与conscience在词源上有一定 的关联,后者指的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良知。他强调,科学的发展必须遵循良知,确保 科学成果能够为全人类带来福祉,而不是灾难。因此,科学教育也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 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避免科学走向极端。

    顾云涛老师的分享不仅让书友们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大家对科学的未来充满了期 待。正如顾老师所说,科学思想的拓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而我们每 个人都理应成为这场探索的一部分。

    全民共担的科技奠基之战

    萧山区科技局局长高源以一个书友的身份,从政策层面做了专业视角的分享。

    她首先从科幻小说《三体》的隐喻切入对基础科学本质的思考。她指出,基础科学研究的核心是探究世界的本质。科学政策看似与日常生活关联不大,实则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将影响社会进步与个体福祉。

    在分享中,她强调了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当前中国的科技发展正从“追赶”转向“引领”,补长基础研究短板需要长期战略与社会共识的支撑。也只有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准后,国家才有能力大规模投入基础科学研究。

    在基础科学研究的特殊性与管理层面,高源认为,基础科学研究需要自由的环境。科学突破依赖长期积累与偶然灵感。《科学:无尽的前沿》的意义之一,就在于让人们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基础研究虽短期难见成效,却是技术转化与长期发展的根基。

    萧山区科协主席许益飞则从大科学装置建设出发,谈了她对基础研究的看法。她说,大科学装置作为国家层面的科研基础设施,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多学科的前沿研究提供不可替代的实验平台,具有长周期的战略意义。虽然就科学家个人而言,科研工作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高失败率,但众多科学家通过多路径的试错最终将推动科技的实质性突破。同时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有“沿途生蛋”的效应,有的衍生技术提前实现产业化,展现出基础研究对产业创新 强大的带动效应。

    科学发展需要多元学科滋养

    野渡创造社的主人钱佳音,此前曾经是一名特级语文教师。她的分享自然就从语文老师的视角出发。

    她认为,阅读的关键在于找到书与读者的联系。顾云涛老师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科学教学经验相互结合,找到了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书变得易于理解。这是一种阅读的方法论。

    钱佳音则以语文老师的视角来解读《科学:无尽的前沿》。这本书是罗斯福总统在二战结束后提出的四个问题,以及科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它让我们看到,高层决策者如何提出问题,科学家如何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这是体现了科学精神的政策制定过程。其中精准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提出有效的问题。就像今天的deepseek一样,提不出好问题,你照样得到一堆垃圾。80年的历史证明,当年罗斯福总统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远见,最后形成的科学政策影响了美国和世界的格局。

    钱佳音以新近爆火的杭州六小龙为例,指出梁文锋的父亲是小学数学老师,他经历了一个非常好的没有功利的童年;王兴兴则认为今天的学科教育教授的多是非常落后不够前沿的知识。这就说明,我们缺乏重视基础教育与研究的长期主义理念。

    她特别强调了科学探索中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她认为,科学家在进行基础研究时需要绝对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必须与责任相结合。如果缺乏责任意识,那么科学很可能会走向极端。

    钱佳音指出,科学、文学、心理学,所有学科都是解释世界的工具。科学工作者要保持谦卑与好奇心,避免傲慢与偏见。科学的发展需要多元学科的滋养,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才能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主持人总结的5个关键词

    主持阅读分享会的文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用5组关键词阐述了他对《科学:无尽的前沿》的思考:

    首先,科学是什么?劳月认为,科学具有实证性和可重复的特点。科学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证实自然界的内在规律。科学是无止境的,不断在否定前人结论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真理,所以它是无尽的前沿。我们应该保持对未知的敬畏,用科学的精神来面对世界。

    其次,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相辅相成。《科学:无尽的前沿》是在二战基础上提出的报告,具有明显的实用背景,但它又强烈建议基础研究才是科学的根本。两者在现实中很难完美统一。如何在市场价值导向下,平衡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任何时候两者都不能偏废。

    再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需要跨界融合。劳月认为,自然科学的突破依赖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比如哲学、心理学。没有强大的逻辑思维和心理分析能力,无法在科学发明上取得突破。尤其是当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相渗透、跨界融合已成趋势。

    第四,科学家与民众不能隔绝。劳月建议书友认真读一读拉什·D·霍尔特对本书的导读“科学之议”。拉什·D·霍尔特认为,范内瓦·布什的报告也有缺陷,它促成了科学家与民众的隔绝。保证科学家研究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有所制约和要求。普及科学知识和循证思维更为重要。要加强公民科学教育,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这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基础。

    最后,开拓是科学发展的精神。劳月认为,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找到了科学研究与美国精神的连接点。“无尽的前沿”象征着美国的拓荒精神。这种拓荒精神体现了美国梦的核心——不断拓展与探索。科学的竞争就是和平年代的战争,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对于今日中国具有深刻启示。

    母亲视角:天坑专业,跳还是不跳?

    阅读分享会上,书友风信子提出了一个问题:该让孩子去学科学,还是去学生活中更用得到的技术?

    她的话音刚落,书友朱妍就作出了回答。她的儿子去年高考。选择专业时遇到了这个问题。孩子从小对科学充满兴趣,喜欢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尽管这些被称为“天坑专业”,但孩子依然坚持选择了化学。朱妍坦言,作为家长,她一度犹豫是否支持儿子的选择,但读完《科学:无尽的前沿》后,她找到了答案,认识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她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基础研究是所有实用知识的来源。基础研究是整个研究和创新过程的推动力量。”尽管基础研究的成功率很低,但她依然支持儿子的选择。因为她相信,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两个半小时的阅读分享会结束了,此前认为这本书很难读的几位书友收获满满。他们没想到,一份来自80年前的非常枯燥的关于科学的研究报告,居然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了对于今天,对于每一个个人,都密切相关的意义。正如阅读分享会主持人劳月所说,这就是文澜读书岛的魅力所在:分享让阅读变得更加多元,讨论使我们看到书本的深意,引导我们看到新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钱报读书会|新年里我们为什么读琼瑶
    钱报读书会|重读经典 了解托尔斯泰的世界观
    钱报读书会|人性的深渊和救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