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岁月的年轮刻满九旬的皱纹,生命的烛火在寒风中摇曳,我们是否还能为银发族对健康的渴望点燃希望?
94岁的郑奶奶被确诊为直肠癌时,家人曾陷入深深的焦虑。传统观念中,高龄常被视为手术“禁区”,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多学科诊疗团队的精准护航下,这位鲐背老人不仅顺利完成根治手术,还在术后48小时内下床行走,续写生命的可能。
高龄≠放弃:一场与时间的精准赛跑
查出直肠癌后,郑奶奶的治疗意愿比较强烈,家属也表示“哪怕冒风险也要争取生机”,
但她的病情复杂,肿瘤局部较大且已出现不全梗阻,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叠加心肺功能衰退,麻醉耐受度差,手术风险极高。
医院供图
面对患者及家属恳切的请求,浙大邵逸夫医院肛肠外科王达主任医师团队启动高龄直肠癌多学科联合会诊(MDT)绿色评估通道,麻醉科俞欣主任医师术前仔细评估了郑奶奶的心肺功能及储备,床边亲自查看并与家属详细沟通麻醉风险,其专业的素养和贴心的态度让他们坚定了手术的决心。
当冠脉CT结果提示血管近闭塞考虑时,所有医务人员的心顿时紧张起来了,心内科和呼吸内科的专家主任在术前仔细评估后,认为围手术期出现心血管事件风险和肺栓塞风险较高,手术虽然不是禁忌,但需要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密切检测心电图、心肌酶谱等结果,术后要及时进行抗凝治疗。;得知这个消息时,王达也松了一口气,相对于之前刚做手术的两位“90”后,郑奶奶总体情况会更好一些,自然手术成功把握就更大了。
手术前,王达及徐邓勇副主任医师亲自和郑奶奶及家属沟通手术方式,按照以往的方式,郑奶奶这种高龄患者一般要行Hartmann手术,即直肠癌切除后,行乙状结肠造口。这种方式虽然手术时间略短,但是要终身使用造口袋,后续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经过详细的沟通和术前评估后,王达决定为郑奶奶行Dixon手术,即肿瘤切除后吻合重建消化道,这样术后能恢复正常的排便功能。“这不止是一台手术,更是一次生命系统的协同升级。”王达说。
术后康复:细节处见真章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但高龄患者术后易引发肺部感染、血栓等风险,因此术后康复也极其重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王达团队在术后积极为郑奶奶安排肺功能的锻炼康复,并在第二天为她行抗凝治疗,同时,适当的镇痛治疗也让她能够及早下床活动。在恢复期间,心内科、呼吸内科的医生也定期来查看郑奶奶的恢复情况,康复科的同事也积极协助郑奶奶进行适当的术后康复治疗,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
医院护理团队每日仔细评估郑奶奶的全身情况,及时和医生团队反馈沟通。郑奶奶术前有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一般,术后因禁食、手术等原因血糖波动较大,护理团队在发现血糖异常后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降糖治疗方案,及时控制血糖波动,这样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和术后康复。术后第5天,郑奶奶已经恢复了半流饮食,第8天顺利拔出引流管,开心地出院了。
高龄不是肿瘤诊疗的禁区:让医学在高龄患者中更有温度
或许有人问:为高龄患者奋力一搏值得吗?
对一些白发苍苍的患者而言,他们仍然渴望心脏的跳动,不愿被遗弃在时光的暗角。
“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守护每位长者的生命尊严,”病区鲜雪梅护士长动情地说,“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我们依然可以既温暖又专业地照顾好每位高龄老人。”
“这段时间我们团队接连为三位90岁以上的老人行肠癌手术,说压力不大那是假的,整台手术像在绣一幅生命的苏绣,麻醉团队精细地控制剂量,而我的手术必须比钟表齿轮更精密更小心。”王达术后如释重负地说道。
当麻醉团队像雕琢艺术品般为百岁老人调整麻醉剂量,当多学科团队为一句“我想再看一次家人”争分夺秒,医学便超越了技术的范畴,成为照亮暮年的灯塔。这些细碎的温柔,都在诉说一个真相:高龄从来不是生命的枷锁,而是岁月馈赠的勋章。我们始终相信,在理性与温情交织的医疗战场上,年龄从来不是放弃希望的理由。此刻,让我们共同许愿: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尊严中老去,让医学的温度,温暖每一段黄昏的旅途。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