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随着DeepSeek的爆火,不少专业医生自嘲“天塌了”。
2月22日,广东一位医生博主“孤芳自赏”的网帖引起网友热议。这位医生自述称:“患者用DeepSeek查过后,就相关治疗方案有点疑问,和我咨询了一下。DeepSeek给出的诊断结果是正确的。我们地方(医院)有些药没有就用了替换药,已经和患者解释清楚了。”此外,也有患者用DeepSeek去开中药方,结果和专业中医开的方子一模一样,而且只需要几十秒,简单又方便。由此,网友们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到底信AI,还是信三甲医院的医生?
必须承认,随着AI变得越来越聪明,其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具体影响几何,从DeepSeek化身“专业医生”这事,就能窥探一二。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是,在某些情形下,AI已经能给出向专业医生水平看齐的药单和治疗方案。对患者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信息差,某种意义上来说实现了信息平权。
但这并不意味着,AI可以真正替代专业医生的价值和作用,至少在现阶段还不可以,AI看病和靠谱之间还远远不能划上等号。
首先,没人能保证患者给AI提供的信息,与专业医生现场诊断患者所获取的信息,是对等对称的,这就会使得AI开出的药单和治疗方案,具有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未必有医生开得那么专业和精准,很难让人真正放心和相信。
再加上现在AI本身就存在“AI幻觉”的情况,即AI会编造它认为是真实存在的甚至看起来合理或可信的信息,但实际上这些信息可能是胡说八道,而患者毕竟不是专业医生,根本没有辨别这些信息的能力,如果盲目相信,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对于“到底信AI,还是信三甲医院的医生”的疑问,一个高分的回答是,AI看病看错了,你找谁负责?但如果三甲医院医生诊断错,至少能找到能负起责任的个人和单位。话糙理不糙,这也进一步暴露出来了“AI开药方”的现实短板,比如存在法律与伦理上的问题,并警示着患者:要回归常识和理性,别沦为AI的“提线木偶”,别拿生命当儿戏。
不过,这也并不是说全盘否定AI,患者只能相信三甲医院的医生。在人机协作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医学这种关系着健康与生命的领域,AI和人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各显其能、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关系。
进一步说,在医疗层面,AI更多还是应该扮演着“辅助者”“好工具”的角色,而专业医生则扮演着“决策者”“把关者”角色。患者可以在AI的辅助下,对专业医生的诊断进行补充和监督,专业医生可以将AI视为“超级助手”,进而做出更科学专业的诊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毕竟生命与健康经不起反复试验和折腾,也容不得侥幸和大意。
科技,总是带有两面性的,福祸相倚,最终考验的还是人们自己。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不要被带偏,尽可能减少科技负面效应对自己的影响,学会使用新的科技工具,努力成为新技术的主导者、驾驭者,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八个字落到实处。专业医生也并不需要担心AI抢自己饭碗,当然,基本前提是自身本领要过硬,而不是成为医疗设备乃至AI的“复读器”。其他行业和工作,也是同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