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银柳花开,远远望去,花苞酷似一只只小猫趴在枝头,十分可爱。
银柳花开农历正月,正月在古代被称为柳月。因银柳“银两”之“银”谐音,银柳自古有“招财进宝”寓意。古时候,民间正月有“瓶中插银柳”习俗,银柳,素雅清新,花枝插入花瓶,会给室内平添一份雅致氛围。近年来,春节期间,人们常把银柳芽苞染成红色,变成喜庆年宵花,装点上小红灯笼和中国结,放在客厅,十分喜庆。
银柳,因花苞未开放之时呈银白色而得名;因酷似小猫,又称猫柳;因开花之时香味与桂花相似,又称桂香柳。
柳芽自古为美食,也可药用
春风拂面柳丝长,柳芽楚楚暖鹅黄;新年饮酒盘中餐,翩翩新芽味盈芳。与银柳不同,常见的杨柳树在早春二月长出嫩芽,初生柳芽,淡绿微黄,自古为美食,在初春柳花絮未开之前鲜嫩采摘食用,尤为鲜美。据南宋美食家林洪所著《山家清供》记载,“凉拌柳芽”色泽青黄,口感鲜美爽口,因柳芽有苦味,制作时,须将鲜柳芽洗净,开水烫过,再用凉水把苦味泡出,加入盐、醋和蒜末、辣椒,搅拌后食用。柳芽除了凉拌,还可油炸,其中“干炸柳芽”“软炸一枝春”是淮扬名菜。小时候,奶奶曾用鲜嫩柳芽洗净,汆水,切碎,均匀地揉进面里,做成小饼,贴到锅里煎烤,出锅后,有柳叶淡淡的清香,别有风味。
柳之嫩芽,古人常用来泡茶,早春柳芽孕一冬之精气,得春阳之普照,清香迷人,色香味形俱佳,明代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三》中称“其味胜茶”,清代,用柳芽和茶叶混合制成的“延寿茶”,曾得到康熙皇帝的赞誉。
柳有药用价值,柳之絮、叶、枝、絮、根、皮均可入药;柳芽有“清肠草”之称,有清热、利尿、解毒、消炎作用,《中国医药大辞典》记载,柳芽有乌发、驻颜等功效。因此,柳芽是美容养颜之佳品。
柳之寓意与习俗
柳树生命力极强,插枝可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柳为阳木,可辟邪驱鬼,在风水学里,杨柳常被用来驱除邪气,最初,民间习俗是在过年时节用柳树汁液辟邪,后演变为在清明(寒食)时节以柳条插于门户驱邪习俗,有“家族长长久久、兴盛繁荣”的美好寓意。
柳,自古寓意丰富。柳树是初春较早发新芽的植物,“柳”因此有“春天”的象征寓意。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柳”婀娜多姿体态及惟妙惟肖之柔美,道出“柳迎春”春之意象。
柳,刚柔相济,体态优美,自古有“美好”的寓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美人”寓意,古代文人常以“柳叶、柳条”之柔美,比喻女子眉毛、眼睛和细腰。
柳最独特的文化寓意,是送别(离别)。柳枝柔长,柳絮漫漫,常唤起离人思绪,“柳”与“留”谐音,有“留别、留情、挽留”意象,柳絮之“絮”与情绪之“绪”谐音,柳丝之“丝”与相思之“思”谐音,于是,古代诗人将依依惜别情怀寄托于娇柔细柳。
新郎春来将远行,新妇依柳愁情长;折得青枝赠君郎,盼君一路思故乡;待到柳絮飞花时,遥见君来柳花香。柳,作为送别(离别)意象,最早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句。其中,“杨柳依依”本意是指柳枝姿态优美,后人语义延伸,常用来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并衍生出“折柳相送”习俗。“折柳相送”习俗始于汉代,盛于唐代,不仅蕴含依依惜别、情谊不断、绵绵相思寓意,还有盼望早归、再相聚寓意。
古代,柳还有隐逸、淡泊之寓意,最初源于陶渊明“五柳”典故,陶渊明喜欢柳树,在归隐后,他在住所门前种下五棵柳树,并自号“五柳先生”。后来,达官贵人建园林,喜欢用“五柳”作为雅称。杭州上城区有一古巷,名为“五柳巷”,曾是南宋皇家御园“五柳园”所在地,其名由来,与陶渊明“五柳”典故有关。年前,与原杭州青年诗社诗友一行“以诗为礼”,去“五柳巷”附近一家养老院慰问老人,期间,漫步五柳巷,发现这里南宋古韵犹在。
柳之往事
记忆回到遥远的年代,小时候,老宅附近有一棵老柳树。有一天,在柳树下玩耍,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鸟,我小心地把它捧回家,用柳枝为它做了鸟窝。每天,我捉来小虫喂它,渐渐地,伤好的小鸟,开始在我的手心蹦跳。小鸟头顶有一簇白色羽毛,在阳光下,羽毛闪着光亮,十分可爱。
一天早上,小鸟不见了踪影,在四处寻找的时候,我听到一阵鸟鸣,抬头一看,熟悉的小鸟正站在老柳树枝头,欢快地歌唱。它看了看我,忽然振翅高飞,消失在蓝天白云之中。从那以后,我经常去老柳树下,仰望天空,希望能再次看到那只小鸟。
上世纪80年代,我攻读大学本科之时,加入了半山电厂春草文学社,常与杭州青年诗社、杭州十二路诗社、原杭州大学蚕桑文学社等文学社成员交流作品。当时,青春年华,每次聚会,会去西湖边长亭畅谈文学,西湖边的柳树,曾陪伴我们度过许多美好时光。后来,大家将文学作品精选,油印成册,取名《柳丝》,分享喜悦。如今,很多年过去了,回忆快乐往事,历历在目。
“转载请注明出处”
孟祖平
财富风尚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