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翻到《朱生豪情书》,读到“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我渴望和你打架,也渴望抱抱你”,不由会心一笑,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觉得只有真正相爱的人才能懂得这些句子的情趣,并且傲娇地觉得自己曾收到的情书,同样灵动、同样有趣,完全可以和这些句子媲美。虽然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但无论如何,那些信、那个冬天,一直是心底最美最温暖的记忆。
大学三年级时,为期3周的寒假开始了。我回到了家里,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读信与回信。那种收到信的快乐满足、读信时的幸福甜蜜、回信时的倾情投入、等信时的望穿秋水,周而复始,占据了我整个身心。我觉得那已然是我的全部,我非常享受并觉得非常充实。
然而,那个年代,身处农村,收信与寄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先说一下收信。信从外省寄到市区寄到县城再到乡里,最后才落进村东头王邮递员硕大的帆布邮包里。王邮递员要负责这个村下面十几个小队的信件。他不会挨家挨户送,只送到各小队的队长家里。且每天只送一次,大概在每天傍晚。所以每天黄昏时分对我来说是最充满希冀最美好的。
夕阳西下
炊烟又起
倦鸟归巢
风吹过耳际吹过发梢
雪化成雨汩汩流下
邮递员的车铃声由远而近
我轻轻地靠着门栏
等着信。
那一刻,我会走出家门,有事没事在家门外转悠。那一阵,我练就了一双猫的耳朵,能准确判断出邮递员那辆二八式永久牌自行车的铃声。练就了一双鹰的眼睛,能准确认出邮递员的身影。邮递员把信送到我堂姐家,接下来我会等着堂姐远远地大声地呼唤我的名字,并且大声说:“阿妹头,有你的信咯。”估计全队的人都能听见。这个时候我会雀跃地奔向堂姐家,在堂姐审视的眼光中假装随意地接过信。然后像风一样闪回自己家,上楼躲到房间,整个过程那叫一个一气呵成。然后开始静静地、虔诚地独享那一刻幸福甜蜜时光。如果堂姐没有叫我,我会很失落,会算着日子等待着。
如果前面是序曲,则读信是华章。一个人守护着心中的秘密与爱。那些宠溺的称谓滚烫的句子,如暖流涌进心房,让我融化。又如幸福的电击,让我颤栗。如“收到来信,欣喜若狂。急待回信,以慰常想。”如“开学后,我怕控制不住自己,当众吻你。”又如“刚给你寄出信,此刻凌晨3点,又起来给你写信了。”我像着了魔般,时哭时笑,如痴如醉。一封信,我会反反复复看,字斟句酌,躲在被子里看,睡了就放在枕头下,安然地带着微笑入睡。那些信我百读不厌,直到收到下一封。其中还收到一张生日贺卡。那张贺卡非常有趣,打开之后,除了会播放一段生日祝福的乐曲外,还有很多小窗口,每打开一个小窗口,男友分别写了一句祝福的话,其中一句是“20年前你呱呱落地,从此地球上又多了一个可爱的生灵,美丽的女性”。贺卡上还写了20个我的名字,他说代表我20岁。
回信时,更是怀着无比赤城之心,掏心掏肺,如泣如诉,再琐碎的事,也津津乐道,想让对方分享自己的所有。在信的开头学模学样地写上“见字如面,展信舒颜”,在信的结尾写上“暂书至此,敬盼回复”,每一个字都是思念。写完信后,我每次还叠成不同的形状,有心型、飞鸽型、衣服型。为了叠得好看,笨手笨脚的我,却认认真真地叠了好几遍。
写完信,该寄出去了。收信已属不易,寄信也不简单,需精心策划。全小镇,只有一个邮局,非常不起眼地坐落于河西一角。离我家步行要半小时左右,我倒不是怕路远,再远的路,我走起来也是健步如飞脚下生风。我是要逮着机会出门。寒假期间,农活也不太忙,妈妈经常呆在家里。我基本上,等妈妈去农田干活的时候,我一转身飞也似地奔向邮局,又飞也似地赶在妈妈回家前回到家。妈妈从田里回来的时候,我又安安静静地在看书,或者安安静静地洗衣做饭,一点破绽也没有。在妈妈面前,我永远是个安静的乖孩子,在妈妈背后,我是个风一样的女子。只有全看在眼里的弟弟对我嗤之以鼻。如果实在逮不到机会,我也只好主动出击了。我会跟妈妈说,我要去镇上买本杂志看。然后把信放在口袋里出门了,回来无论如何也得带回一本杂志来遮人耳目。如果某天妈妈让我去镇上买瓶酱油,那简直是天赐良机,我可以大摇大摆地出门,第一件事就是把信寄了,然后慢悠悠地逛逛小镇,最后去打瓶酱油,好不悠哉悠哉。
那个毫不起眼的邮局,在我心里是如此重要。它是思念与爱的中转站。谁也不知道,在1991春节前后,有一个女孩子是如此紧张它是否营业,关注它几点开门几点关门。
那个寒假,是最丰盈的;那个冬天,是最温暖的。那些信,是最珍贵的。
如今那些信纸都封存在箱底,薄碎泛黄得如同褪色的花瓣,封存的还有二十岁那年的春光。虽然是心如止水的中年,已轻易不敢把封存的青春拿出来晒太阳。但今天再回忆起那个冬天,为什么还会感慨万千?
感叹老邮局不知所踪,王邮递员安享晚年,最可怜的堂姐在这个春节不幸离世。但时间到了,我仿佛又看到二十岁的自己一路小跑,从堂姐手里接过滚烫的信。
年少时痴痴傻傻的感情啊,青涩而炽热,纯净得不染一尘。而曾经偏居乡村,远离尘嚣,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微信,唯有靠一纸情书解两地相思,今天想来别样温暖。而寄信收信的种种周章,给这种温暖又增加了一些生趣。
从前车马慢,一封信要经过七个人的手,盖六个邮戳,在火车、汽车、自行车的轮胎里辗转反侧。
从前的日子慢,从前的书信也很慢,慢得让思念在邮路上发酵成诗,慢得一生只够爱一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
金凝
晚潮栏目作者